新年开工第一天,2月18日,省、市相继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2月19日,中山火炬高新区紧接着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创新定政策,为企业强信心,为发展聚合力。
“乘势而上、政企同心、向‘新’而行,以创新绘就火炬高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山市副市长、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云梅在大会上吹响催征号角。
紧扣“高”“新”二字 坚守使命担当
“聚人才促改革 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增动力”“强集群谋未来 两翼联飞 产业发展谱新篇”,这幅挂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大楼的新春第一联,横批为“向‘新’而行”。“何为向‘新’而行?就是要紧扣‘高’‘新’定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永远是火炬高新区的前进方向”,中山市副市长、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云梅在大会上表示。
1990年,中山火炬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仅有的3个带“火炬”字号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3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火炬人接续奋斗,高新发展不断开花结果。
从发展数据来看,“十四五”以来,火炬高新区GDP年均增长近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5%。统筹民众以来,推动民众近三年GDP年均增速超10%,2023年GDP增速更是达到20%,实现百亿级历史性突破。
从科创角度来看,中山市近五成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超六成的省级工程实验室、近九成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全部的省创新团队在火炬高新区聚集。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地开花,“政产学研”加速融合。
从产业布局来看,火炬高新区已经形成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大关,光电信息产业汇聚近70家龙头高新企业,健康基地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前五十强,全省排名第三。
抓住历史机遇 应对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为老牌高新区,发展至今,火炬高新区又面临新问题:从内部看,火炬高新区在全市的领先优势在缩小,2023年,火炬高新区实现GDP全市排名第一,但仅领先小榄镇不到7亿元,GDP在全市占比近年也有所下滑。从外部看,火炬高新区主要指标竞争力还不足,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而珠海高新区则超过60%;研发经费占比虽实现了连年增长(5.2%),但仍只达到珠海高新区的六成(8%),松山湖高新区的一半(10%)。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既预示挑战又蕴含机遇”,刘云梅表示,当前的火炬高新区,正迎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二次腾飞的历史机遇,潜力无限、空间无限。“只要我们直面问题,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
刘云梅表示,2024年,火炬高新区的目标是实现GDP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30%。刘云梅指出,接下来,火炬高新区将坚决扛起国家高新区使命担当,向“新”而行,大力实施“1+5+3”战略,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主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活力、产业能级、城乡融合发展、治理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五大提升行动,坚持全面统筹、项目为王和制度创新三大抓手,加快建设“智慧创新生态 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政企同心向“新”而行
当天,有400余位企业家参加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只有万马奔腾,才能万象更新”,刘云梅表示,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火炬的高质量发展与每一位企业家荣辱与共、唇齿相依。
刘云梅现场向企业家承诺,将以获批广东省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为契机,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务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上,火炬高新区正式发布高质量发展人才重磅举措,通过“1+2”人才政策组合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即“1个用人单位激励政策+2个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依据政策,用人单位每成功引进1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可获得50万元引才补助;每成功引进1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人才,可获得25万元引才补助。
“乘势而上、政企同心、向‘新’而行,以创新绘就火炬高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刘云梅吹响了催征号角。
采写:南都记者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吕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