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超越人眼感知能力的激光雷达是如何诞生的?全过程100%视觉定位、机械手装配、实时压力感应检测……这一幕幕背后是科技与智造的融合汇聚,自动化机械、数字技术与工艺品质交杂融合下的智造集群,让位于深圳的速腾聚创超级工厂每12秒便能生产一台激光雷达。
而一台激光雷达要安全可靠地交付出厂,还要经历冲击、振动、耐久、高温高湿、低温、防水、防尘、抗干扰等“九九八十一难”的严苛测试。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激光雷达正在成为释放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动能。近期,南都·湾财社推出《新质·中国造》,深入千行百业,遍访湾区企业,解锁湾区新质生产力,共探高质量发展之道。首期走进“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对谈RoboSense速腾聚创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邱纯潮。
以上是本期栏目访谈视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加快打造形成新质生产力?南都·湾财社将持续挖掘更多《新质·中国造》的湾区故事,让新质生产力充分涌流,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速腾聚创作为中国智造的新兴力量,是全球业内最早布局自主芯片技术、也是全球最早实现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量产的公司,成为中国企业角逐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一把利器。通过科技与智造的融合汇聚,凸显了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与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伴随全球汽车智能化提速、各大车企逐步加速对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落地应用,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进阶需求。作为核心传感器的激光雷达,正逐步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标配”选择,RoboSense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销量随之持续刷新纪录:2023年度,销量突破256000台。
激光雷达正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时代,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邱纯潮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情可能不再是去追赶,或者是说需要靠大量的资源去拱出来一个产品,而是要去引领,更多是靠创新去推动新的应用。”
这也是邱纯潮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他说:“我们的激光雷达研发出来之后,1万平方米的产线,就可以生产出非常高价值的产品,其实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高自动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它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技术的创新,很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不断地芯片化,在高端的芯片上不断把元器件集成,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最终推向全自动化生产。”
在邱纯潮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作为一家科创企业,持续性的高研发投入,是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和知识产权布局的必要条件,也是更好释放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关键。“我们也和高校、科研机构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并在科学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都是我们保持公司持续创新力的基础。”
逆周期高研发投入,深耕激光雷达的长期主义
今年1月5日,速腾聚创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也登顶“全球激光雷达市值第一股”。
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寒意”阵阵的当下,速腾聚创成为2024年开年以来“港股IPO第一股”,由此也可窥见其逆周期而动的长期主义。
邱纯潮说:“我想我们其实也没有水晶球,能预知明天会更好,还是后天会更好,或者说今天会比明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差,我们没有办法去预测。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做好)我们自己,当我们去登陆资本市场,更多是走到了这个节点上,我们准备好了。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肯定是会反馈企业的真实价值。”
邱纯潮表示,上市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资本运作的渠道,同时也让公司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显著提升。但它不会改变公司的初衷和整体愿景,以及整个未来发展的节奏和路径。“我们还是坚持走技术道路,我们的远期目标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
向着远景目标出发,速腾聚创近年来逆周期高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RoboSense速腾聚创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74.9%,达到2.464亿元。2020年-2022年,研发投入则分别占总收入的47.7%、40.2%、57.7%。
对于高研发投入,邱纯潮表示:“我们认为作为科技公司,创新是我们尊严的开始。要创新就必然会吸收大量的海内外人才,把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公司研发的高比例,也是因为这些人在,大家一起去把激光雷达推向全球化,最终走向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平台技术公司的道路。”
推动激光雷达规模量产应用,加速全球化步伐
邱纯潮介绍,在中长期阶段,速腾聚创会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小步快跑,引领行业持续创新,继续强化芯片化集成能力,以及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引领激光雷达下个阶段的大规模应用,为高阶智驾普及提供有力的产品支撑。
同时,加快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产品开发和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凭借在激光雷达等硬件、 Al感知算法的多年积累,打造融合激光雷达、视觉等多种传感器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2022年前10家销售最好的国内汽车主机厂,目前有9个是速腾聚创的合作伙伴。邱纯潮表示,2023年12月,公司当月交付超过7万颗激光雷达,无论是增速还是整体销量,都打破了行业的最新纪录。“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我们在芯片化和平台化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规模化量产的成果。”
此外,邱纯潮还透露,在2024年,速腾聚创会持续拓展全球化的步伐,已经在底特律、旧金山建立了办公室,在日本、韩国都也有相应的同事在服务于当地的市场,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全球化能力。
角逐电动汽车下半场,激光雷达加速“上车”
角逐电动汽车市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邱纯潮看来,主机厂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已经到了一个平台期,华为、小鹏等企业已经开始打着智能化的旗号杀向市场,而且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他们的产品因为智能驾驶这套系统而在销售中脱颖而出。
汽车的电动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如今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未来依然还有空间往上。当电车逐渐解决了长续航、充电速度等问题,厂商也会考虑下一步竞争的点在哪里?下一步的竞争点就是“智能化”。
邱纯潮认为,智能化有两个方向,一是智能驾驶,二是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它是去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或者说爽感,让开车成为一种享受。但智能驾驶是非常真切地去改变一个驾驶行为,那是能够直接解决开车的痛点,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速腾聚创正是通过激光雷达这款产品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去实现布局和卡位。邱纯潮说,行业流传一句话,“激光雷达的发展史是半部自动驾驶发展史”,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的发展是相互驱动、相互成就。未来,在各大车企降本和技术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智能驾驶渗透率还将逐步提升,L2标配化发展,L3加速上车,驱使激光雷达在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
一颗小小的激光雷达,正在撬开一个大市场。邱纯潮举例说,汽车由好几万个零部件组成,任何一个零部件要是能够被全球不同级别的汽车去采用的话,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比如说方向盘、轮胎,看起来都很小,但它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再比如说超声波雷达,它也可以诞生出像法雷奥这种巨无霸公司,毫米波雷达的供应商也是博世、大陆、电装、海拉等体量非常大的Tier1企业。
“激光雷达从单价的角度,其实是比超声波或者毫米波雷达,还要再高一些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行业规模和机会。”邱纯潮表示,速腾聚创要做的就是把激光雷达成本不断往下降,利用芯片化和平台化,再以规模化作为杠杆把成本降低,期待能够由20万以上的车装配,下探至15万,甚至12万的车就能装配激光雷达。
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
南都·湾财社: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如何看待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去更好地释放新动能?
王斌:2月18日举行的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今年初上市的“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正是广东新质生产力的“主角”、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典型案例——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一种前沿技术,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跃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普华永道长期为包括速腾聚创在内的科技型企业在上市和走向国际等各方面发展提供专业服务。我们观察到,这类企业对发展要素的需求有别于传统企业。为了更好了解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发展需求,去年以来我们对广东及长三角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进行研究,包括速腾聚创也是第四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发现它们对资本、场景、数据、人才等要素需求、迭代速度都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我建议广东要激发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群体的创新活力,就必须加大数据、场景和生态开放,让它们快速成长,将更好地释放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新动能。
南都·湾财社:加快打造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
王斌: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科技实力、产业体系和资本三大优势。首先,广东科技创新基础雄厚,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其次,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发展,培育超过7.5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1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未来产业。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这对培育速腾聚创这样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交所、港交所两大上市平台,广东的企业可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同时借助港澳的平台,广东企业吸引国际资本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路径更通畅。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视频/编导:叶浩程
编辑:程洋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专题 | 新质·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