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作义:期待珠江文化走进公园,让市民可感可观可游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4-03-02 19:47

南都讯 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朱英豪 2月29日,“珠江公园文化建设的探讨”主题讲座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顾作义受邀到现场作分享,阐释珠江文化的源与流,并提议将珠江文化融入珠江公园的建设。本次活动由广州珠江公园和湾区书屋主办。

文化大师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曾说过,中国文化有地域性,不能不问地域性笼统地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始自于江河,又惯以江河为界划分地域文化,江河文化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启动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珠江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水系,以中华文化为根基,融合荆楚、吴越和海外文化,孕育出了灵动、包容、务实、开放的珠江文化。

图片

主题讲座现场。

看岭南,还要看珠江文化。顾作义介绍道,“珠江文化”这个概念早已有之,最早提出者是由著名史学家郭沫若。1926年他曾在广东大学任教,写了一篇文章叫《我来广东的志愿》,其中就提到:“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等到改革开放后,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在《论珠江文化及其典型代表陈残云》一文中,又重新提出珠江文化概念,受黄伟宗教授的感召,学术界不少学者跟着加入到珠江文化的研究事业,以野外考察、论文综述、著书编书的方式,留下多类书籍,对珠江文化的内涵、特征、风格做了详细阐述。

“可惜的是,这只是停留在学术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和建设。”顾作义表示,如何将珠江文化的艺术化、生态化、景观化地呈现,让珠江文化走进公园是一个发展方向。只有让珠江文化被看见,让它走到百姓身边,走入寻常人家,让市民群众可感可观可游,珠江文化才更有发展意义。

顾作义感慨道,“每一个公园都应当有自己独特性、唯一性、标志性的文化,珠江公园无疑应选择珠江文化作为品牌,因为这是唯一以‘珠江’命名的公园。”

如何让珠江文化走入珠江公园?如何让珠江公园成为珠江文化的窗口?

顾作义说,要把珠江文化的特质和风格植入珠江公园,“首先珠江文化具有灵动性,这是水的特性,这也决定了珠江人的灵活变通从珠玑巷迁徙珠三角,再漂洋过海遍布全球。此外,珠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开拓性等宝贵的特质。”

这是珠江人的特点,侧面也能反映珠江文化的特色。接着,顾作义还从珠江图腾、珠江古道、珠江胜景、珠江书院等十一个具体的方面,详细分析如何艺术化、生态化、景观化地将珠江文化融入到公园景观的建设中,例如如何借助以珠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书画作品扮靓公园景观,表现珠江风景独好的理念。几年前,顾作义曾组织广州美院国画学院的老师制作了“珠江胜景图”长卷,他也提出是否可以依据这幅长卷在公园里做一个珠江胜景长廊的建议。

顾作义精彩的分享也引起了现场特邀嘉宾的共鸣。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翁殊斐也从园林植物专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珠江公园的植物景观非常有特色,“市民游客来到珠江公园,一拍照发朋友圈,不要说都知道这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广州,珠江公园里有地域特色的植被景观是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近些年,文化IP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珠江能否成为广东文化IP的代名词和创作源泉?广州创意产业协会会长李博陶建议珠江公园可以发掘自身的特色,打造一线认知度比较高的IP,“例如我看到公园里有很多可爱的猫,是不是可以把公园里的猫拟人化,形成一个珠江公园特有的IP,然后吸引大众自发来打卡传播。”

今年年初,艺术家罗小颜与陈煜璧的龙年书画小品展亮相湾区书屋,展出100余件萌趣可爱又温暖治愈的书画新作。这是罗小颜第二次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办展,“年味”加“国潮”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韵味,深受市民群众喜爱。她也期待接下来能与珠江公园进行更深入的联动,结合园林文化、生肖文化和书画艺术,为游园的市民呈现更多惊喜。

森元品牌主理人江小七曾策划了2023广州汉服节、南汉二陵博物馆文物仿妆大赛等活动。她建议可以在公园的视觉系统中融入传统纹样,“比如珠江水的波纹和流动性,和公园的logo、建筑等融合,让大家感知力更强。”她还提议可以和汉服等年轻人喜爱的元素结合,在节庆时举办汉服走秀、文化雅集等,能够提升文化调性和氛围。

回应让珠江文化服务公园建设的倡议,广州珠江公园党支部副书记、主任薛海峰在现场表示,近年来,珠江公园积极探索以非遗、文学、美术、影像等多样化形式展现珠江文化,他期待能有更多为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走进珠江公园,不断提高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好的公园应该是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好的文化也当如此!”顾作义表示,珠江公园可以是为人们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的康园,也可以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乐园,还可以是能陶冶人情趣的艺园,也能够借助珠江文化把自己变成安放人心灵的心园。

编辑:彭思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