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情况。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老年人就医存在种种障碍。“子女没空,行动不便,很久才去一次医院”“不会网上挂号,不会刷码付款”“社区医院药品种类不全”“看不懂电子检查单”……当你们年迈的父母独自就医时,是否也会遇到这些问题?老人们需要哪些“医靠”?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南都记者走上街头,和多位大湾区老街坊聊了聊。
老人就医有多麻烦?
数字鸿沟、看病排长队、社区医院药不全
“我们老人去看病真是很麻烦”,在采访中,这成了老年群体的共同心声。
数字化时代,看病变得越来越简单,一个手机就能实现挂号缴费、查看检验结果等,然而这却成了老年人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在采访中,很多老人普遍反馈,线上预约挂号不熟练,手机付款更是难以操作。72岁的谭奶奶就表示,现在很多医院的人工预约号源少,如果网上预约不到,就看不了病,所以她每次都只能让子女帮忙预约。67岁的李奶奶则“搞不定”刷码付款,“我上次去医院缴费就尝试手机支付,但是搞了老半天还是不行,最后就算了,还是用回现金交了。”
面对“数字烦恼”这道坎,老人们只好向子女求助,但子女也并不能一直陪伴在身边。“我的孩子要上班,也有自己家庭,他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时带我去看病,”今年80岁的王奶奶对此感到无奈,此前医生曾建议她每周都过去检查拿药,但是由于子女没空,她只好改为一个月看一次。67岁的张伯告诉南都记者,他身边有一些朋友因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也不会手机操作,自己生病了也只能硬扛着,“所以我还是主动学了不少手机知识,老婆生病,都是我一个人去网上挂号、缴费,这没办法。”
医院看病找医生、排长队也是重重障碍。谭奶奶就表示,自己很多次做完检查,拿到检查单,想找回原来的医生去咨询检查结果,却是怎么找都找不到人了。60多岁的曾先生还吐槽了排队困难的问题。他曾带着90多岁的老父亲去看医生,排到下午三点多,前面依然还有50多个号,“如果医生看不完,就不要放太多号出来,不然又是白跑一趟,老人家也搞得很不舒服。”
如果想就近看病取药,社区医院药不全、种类少等问题也日渐凸显。90岁的刘奶奶曾中过风,医生给她开药,本想着在附近的社区医院取药,却被告知没有相关药品,她只好定期打车前往大医院取,“太麻烦了,还得看家里人有没有空。”
就医适老化改造在路上
政策出台、公益助力
聚焦“老有所医”和适老化改造,广东正多措并举提升老人就医便利性。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连续发布政策,让老人就医更“规范”。自2021年起,广东连续2年发布《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的通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持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的通知》,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质量。广州也持续跟进,2021年3月出台《关于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工作方案》,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导医、陪伴或其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完善门诊服务措施,提供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渠道挂号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等。同年4月,广州也出台了《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规定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时,不得强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网络预约等智能技术。
助力就医适老化环境改造,公益力量不缺席。去年,南方都市报联合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打造了首个数字助老广州市老年友善医疗示范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增设了放大版地贴标识、助老手册、老花镜、血压仪、触摸屏等设备,辅以定期蓝马甲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同时还开设了老年口腔科,凡60岁及以上的患者免挂号费,为前来就诊的老年人营造更好的就医体验。
老有所医未来如何可期?
预约多样化、设陪诊员、建老人通道
提升医疗机构的老年友善水平,为老年群体创造安全、友善、适宜的医疗环境已成为社会迫切需求和群众迫切愿望。
“很多老人还是不会用手机,或者临时过来的,医院还是要预留一定的现场号源,”张伯建议。李奶奶也认为,就医预约、缴费等方式还是要多样化,“不要太统一,毕竟我们还是跟不上时代变化。”她觉得不少老年人容易健忘,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比不上年轻人,应当保留一些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怎么解决老人就医陪伴问题?网上曾流行一个段子,孤独有十级,第十级是“一个人看病或做手术”。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种新型自由职业——陪诊师。陪人看病、替人取药、帮人问诊……一系列服务明码标价。对于这种现象,不少老人表示认可。张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老年人独自就医现象越来越多,设陪诊员是很有必要的,一些不会用手机或子女长期不在家的老人更有需要。”他认为医院前台、导诊等地也需要多一些志愿者、社工等,给老人就医带来更多便利性。
面对排长队等困难,老人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谭奶奶希望老年人和年轻人尽量不要排在一个队伍里,“比如80岁以上的排一条队,或者单独开个老年人专用绿色通道,”王奶奶说道。
针对社区医院药不全等问题,刘奶奶希望社区和小区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摸查一下老年人有多少、慢性病需要用到哪些常备药。”据了解,广州正通过上下目录对接、横向目录整合、建立慢性病云药房、远程审方等措施,逐步解决了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引导患者回归基层。
守护“夕阳红” ,撑起“健康伞”,向善力量正在汇聚。2024全国两会期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特别策划“关注老年友善就医环境”话题,以创意动漫、数据报道、代表委员访谈等形式,调研探索提升医疗适老服务效能路径,助力老人实现“医路畅通”。构建老年友善就医环境,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您一同关注。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熊润淼
执行:谢小清 熊润淼 李雨佳 实习生 蒋佳轩 黄子纬 廖敏菊
编辑:谢小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两会我关心|老年友善就医服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