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2023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南方都市报推出“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邀请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共同展望“有爱无碍”美好未来。
本期访谈的是珠海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龚道军。龚道军表示,科技的发展为推进无障碍建设带来了新动力,对于企业而言,重视无障碍建设是企业在“存量时代”寻求新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之一,做好相应产品、服务,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特殊群体可以如何使用元宇宙、
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国家通过经费支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新科技成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运用。随着“无障碍建设关乎全民”的理念日趋普及,充分运用新兴技术,促进信息流动无障碍、助力有需求者社会生活无障碍,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探索的方向。
南都:对于“无障碍”这一概念,您个人有哪些切身体会?
龚道军:很久以前我出国考察,走在大街上的第一感觉是,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残障人士?后来我意识到,所谓的“多”,是因为他们出门比较方便,大家更容易在街上看到他们。后来我去香港,看到残障人士能够通过无障碍设施的辅助,独立地出入公共场所,就对“无障碍”有了初步印象,觉得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
我自己也体验过盲人的感觉。几年前,我和同事在上海参观了一个以模拟盲人生活为主题的体验馆。令我们惊讶的是,直到从那个一片漆黑的场馆走出来,我们才发现,在里面指引我们的工作人员自己就是盲人。我们以为他能在里面自如行走,是依靠夜视仪、红外线等科技的辅助,没想到这一片漆黑就是他自己的日常生活。
珠海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 龚道军
这也让我感受到,残障人士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一般人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没有为他们的生活着想。如果能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多下功夫,残障人士、老年人以及照顾他们的人,都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南都:您认为近年涌现的各类新兴技术,可以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
龚道军:举个例子,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亲身参与火箭的制造、发射,但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他们也有机会在虚拟世界里研究火箭,或者研究其他感兴趣的事物,这就为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我们最近正在开展关于下一代人机交互体验的研究,我们也了解到,很多高校、企业正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领域切入,探索相关技术如何帮助更多人实现无障碍生活。比如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可以让肢残人士通过运动想象操控机械臂,像一般人一样抓取物品,这就是运用科技弥补他们在肢体、感官上的缺失,让他们有能力做更多事情。
总的来说,研究者无论使用哪种技术手段,首先都应当根据技术本身的特征,明确其具体所能实现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每个人都有探索世界、追求人生价值的权利,科技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帮助所有人行使这些权利。
成为“网红”打卡点的背后,
金山如何思考园区与社区的关系?
实现社会生活无障碍,离不开各类公共场所对无障碍建设的考虑,《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对公共建筑按照无障碍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改造作出了规定。
随着近年来“产城融合”概念的兴起,企业园区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正逐渐凸显,一批开放式园区的出现,也为企业重视办公场所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契机。
金山软件园与周围的大学、住宅社区等公共场所共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社区环境。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红”园区,珠海高新区金山软件园因聚集了餐厅、书店、咖啡店、酒店等业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打卡。
南都:金山软件园虽然仍是一个以办公为主的园区,但是有“社区公园”,也有商业载体,似乎在参与构建周围的社区环境,能不能谈一谈建设时的设想?
龚道军:企业建设园区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如何融入周围环境、如何选择发展路径等问题的理解。我自己非常坚信“开放”的意义,“开放”也是我们作为互联网企业,做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人如果封闭自己、不去学习,就不可能成长,园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提出要融入社区,让人的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变得更加顺畅,让园区充满活力与创新。
我们的这些设施与场所,包括球场、广场等等,所有人都可以进来使用,就是希望园区能够变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开放”本身,而是要努力尝试解决问题。
南都:您认为如何平衡园区在社区融入与建设无障碍环境上的成本、收益?
龚道军:有的人确实会从服务对象、成本等方面,顾虑办公场所重视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我自己的感觉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迎来“存量时代”,过去只考虑卖房子不考虑后续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此背景下考虑运营问题,首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是谁,然后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我觉得做好运营服务,是可以产生收益的,推进无障碍建设,本身也是一种做好运营的手段。
园区内布置了许多无障碍的慢行道路。
举个例子,我们园区食堂面向社会开放,最近每天都有很多老人送完孙子孙女上学后,来这里吃早餐。他们的就餐、付款习惯跟年轻人不一样,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优化服务,为这些老年人就餐提供方便。重视无障碍建设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服务好职工、访客,它也可以成为企业提升运营收益的手段。
南都:您觉得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可能面临哪些难点?
龚道军:我认为难点在于对相关单位的协调。以我们园区为例,大概有4000—5000人办公,每年1万多名访客,为这些人在园区的办公、参观提供便利,需要分属绿化、物业等各个领域的几百人共同努力,不协调好这几百人,运营工作很难开展。
无障碍城市建设也是一样,它最大的难点并不在物理建设,而是在于它同时涉及多个单位,现在有建设标准、有法规了,但谁来落实、谁来监督?怎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对职责外的问题,不一定能充分考虑,所以从一开始就应当做好对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
科技企业可以如何助力老年人
迈过“数字鸿沟”?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6亿人,推进无障碍建设,既是为了解决当前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也是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部署。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日前印发的《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包括建设数字无障碍环境、提供普惠包容的公益服务。
作为弥合数字鸿沟的举措之一,不少科技企业近年来对其软件进行了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有业界人士坦言,相关改造在技术层面很好实现,但对于企业而言,则面临收益不高、消耗人力与运营成本、用户增长率低等问题。
南都:最近几年,“养老”成为各个社交媒体上的一个高频词,您对养老有什么感触么?
龚道军:我自己在养老这方面不专业,但现在整个社会体系好像也不专业,可能还是因为大家没有意识到其实老龄化已经这么严重了,大家都知道老人老了需要照顾,但这个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周围时,可能才有切身体会。
举个关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的例子,老人喜欢种地,我们作为子女劝一句“别种地了”,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但老人可能就会以为“你觉得我身体不行了”;他自己也会感到焦虑,自己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加上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安慰,一厢情愿地跟老人说“没事的”,他就有可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觉得周围的人都在骗他。
珠海市香洲区一处人行天桥,市民正在等候电梯。
在老人康复过程中,大家也普遍缺乏护理知识,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上哪学,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专门的问答AI,或许能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
南都:目前,很多老年人无法顺畅地使用各类科技产品,部分企业出于对效益的考虑,在产品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方面也缺乏动力。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龚道军: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老年人需求衍生出来的这些产品、服务,将会构成一个很大的市场,企业如果提前部署,是可以抓住“银发经济”的机遇的。
当前的互联网市场,其实也逐渐跟房地产市场类似,面临着如何运营存量用户的问题。我觉得企业要尽早从过去那种高增量的情境中走出来,进一步挖掘存量用户中的特殊群体,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如果企业足够重视这些群体的需求、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好生意,那么企业就一定可以找到机会做好这个生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南都:我们虚拟一下,如果让您本人作为产品经理设计一款APP,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您会做一款什么样的APP?
龚道军:我之前膝盖受伤,在家做康复训练时,时常会纠结自己的动作到底标不标准。加上最近电影《热辣滚烫》热度很高,很多人都想着锻炼身体,我想开发一款健康类APP,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运动健身、康复训练指导。一个人做这些动作,如果没有教练、医师的协助,很难知道自己的动作会不会反过来伤害身体,如果有这样的APP,能够通过摄像头识别用户的运动姿势是否正确、进行对应指导,这对于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所有人,都会有很大帮助。
“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系列报道
统筹:王靖豪
调研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编辑:王靖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无障碍城市深调研
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