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汉声讣告,中国台湾著名出版人、《汉声》杂志创办者之一黄永松,于3月4日晨安详离世。南都记者了解到,享寿81岁的黄永松,53年来通过《汉声》杂志深入记录、并向世界传播中华民间文化。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广东梅州的故乡,也带动无数人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旅。
黄永松站在汉声书店的门前。新华社发
“所谓‘民间’,其实就是‘回家’”
1943年,黄永松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但他知道,自己的原乡在广东梅州,并且是黄氏江夏堂来台第八代,名中的“永”字即是他的字辈。
向往美术的他,大学考入知名的“台湾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深造,与侯孝贤、李安等人皆是校友。毕业后,曾供职于广告公司,也参与拍摄过现实题材的剧情片。因这部影片,1970年,刚刚留美归来的吴美云找到黄永松,力邀他一起办一个平衡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体,“把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介绍给外国人看”。在西方文化正在全面影响台湾文艺的时候,一番倾谈,激起了他的赤子之心。
1971年1月,《汉声》英文版——《ECHO》正式创刊,市场反响不俗,远销几十个国家;应读者需要,1978年,中文版《汉声》问世,致力于“衔接古今”。最初仅仅受邀担任美术编辑的黄永松,逐渐成了这份杂志的主心骨、总策划,带领团队更深入地奔走、记录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其中,1980年,他和同事曾将零散各处的中国传统结艺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出了“中国结”的概念。这个名称随即传遍各地,中国结也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象征。
黄永松曾说:“所谓‘民间’,其实就是‘回家’,回到原乡的怀抱。”他在《汉声》杂志相继策划推出了“寻根系列”三部曲——《台湾的泉州人》《台湾的漳州人》《台湾的客家人》;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后,黄永松第一时间带着父亲跨越海峡,奔赴他们的故乡梅州。
“寻根系列”杂志,带动了大量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趟探亲之旅,也让他亲身感受到大陆丰厚的文化积淀,促使《汉声》的选题很快从宝岛扩展到了两岸。
“文化工作者应有做‘肚腹’的担当”
1988年,《汉声》在大陆成立编辑部,此后30多年来,编辑们深入祖国大江南北展开田野调查,保护濒危民艺, 传扬民间文化中包含的真、善、美……《汉声》以深入的挖掘、持续的积累,自起一座“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出版至今,多次受到奖项的肯定。
汉声出版的《中国结》技艺书籍。
黄永松一直坚信,文化工作者应有做“肚腹”的担当,将传统文化与现在的文化对接,使现代中国人能够“全身前行”。在主持《汉声》杂志工作期间,他还主持出版了一系列经典童书,其中,“把中国故事讲给中国孩子听”的《汉声中国童话》,按照中国传统农历编排,每天一个故事,每月结成一册,插图的绘制也融合了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传统技艺。这套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畅销全球40余年,陪伴了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成长。
1994年开始,《汉声》每年推出一册以当年生肖为主题的《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作“汉声年画”,2024年也推出了新一版《大过龙年》,让精美的民艺作品,变身为可以贴在家中的装饰画,滋养年轻一代的审美。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永松守护民艺的精神,曾让几代海峡两岸的文化人受到感召与启迪。他去世后,文化界、出版界人士纷纷发文送别。单向街书店引用了黄永松的一句话作为悼念:“如果你觉得它落伍腐朽了,那是因为你自己成了远离它的游子。”知名杂志出版人令狐磊说:“黄老师生命远去,但他和他的《汉声》依然回音不断,在我心里,有着明灯般的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