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加速消除宫颈癌 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一周年,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女性健康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宫颈癌等女性高发癌症仍然对我国女性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以“关注HPV疫苗防癌效果,加快消除宫颈癌”为主题的座谈会近日在京召开。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主任兼妇保科科长徐燕军,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赵方辉共同参与,就宫颈癌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HPV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公众认知度的策略进行探讨,同时做出呼吁:接种HPV疫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宫颈癌,适龄女性要根据疫苗可及性、防癌效果和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并尽早接种HPV疫苗,越早接种、越早受益。
宫颈癌防控机遇与挑战并存
《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阮祥燕强调:“当前,HPV疫苗的试点和惠民政策主要面向9至14岁的年轻女孩。虽然部分试点地区和一线城市的适龄女孩接种率较高,但全国范围内的接种率仍显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90%的目标。而对于超出这一年龄范围的成年女性来说,HPV疫苗的接种率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推动宫颈癌防控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宫颈癌预防、HPV疫苗接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仍在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我国宫颈癌2022年新发病例约15万,死亡人数约5.6万。相当于每4分钟有一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每9分钟有一名女性因宫颈癌离世。
赵方辉教授介绍:“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从2000年起不断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目前上升幅度逐渐缓慢,显示我国宫颈癌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防控力度仍需继续加强,需要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两手抓。”
来自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徐燕军主任表示:“在2023年顺义区的群体性筛查中,我们首次在30岁以下人群中发现了一例宫颈癌患者,这也是近几年通过群体性筛查首次发现的案例。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自我健康意识提升,主动前往医院,寻求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相关的服务。”
尽早接种HPV疫苗尽早保护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其中HPV16和HPV18是致癌性更高的两种型别,在中国,84.5%的宫颈鳞癌病例与HPV16、HPV18持续感染有关。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持续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是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也是消除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从预防癌症发生的角度,HPV疫苗的选择不应以价数为单一评判标准,适龄人群越早接种、越早受益。
阮祥燕表示:“宫颈癌在治疗过程中,会影响到女性的卵巢功能,导致生育力的丧失,甚至可能提前绝经,各种慢性病可能提前十年或二十年出现,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预期寿命也会明显缩短。所以,提前预防宫颈癌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
“消除宫颈癌不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减少疾病治疗支出,减轻经济负担。”赵方辉教授团队对宫颈癌不同期别的患者医疗费用调查数据显示:宫颈癌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值得一提的是,宫颈癌发现越早,产生的治疗费用越低,而在宫颈癌后期,治疗费用可能会达到灾难性支出,即自付的医疗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这对任何家庭来说可能都是一种灾难。“我们发现,如果扩大疫苗的接种范围和筛查覆盖率,将卫生资源前移,便可以减少后端的患者治疗费用。”
“HPV疫苗防癌效果与自身成分有一定关系,其主要成分抗原和佐剂共同决定了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从而影响疫苗的整体防癌效果。应用创新佐剂系统的疫苗(如进口二价HPV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更强、更广泛的免疫应答,从而维持高而持久的抗体水平,具有良好的防癌效果。”徐燕军主任分享道:“目前我国市场上的HPV疫苗覆盖9-45岁的女性群体。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时,需要了解接种时间和地点,以便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行程,是否可以线上预约等。”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