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命名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都是来自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医院等基层一线的单位和个人,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他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者,在弘扬新风正气、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这一光荣的单位和个人中,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肿瘤专家林丽珠教授位列其中。从医近40年来,她师从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中医肿瘤学的相关工作;她通过周岱翰教授门诊抄方25载,深刻领悟中医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解决患者病痛,参与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学科的基础,并将这一中医药瑰宝传承发扬……
“当选全国行业学雷锋标兵,是荣誉更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需注重个人的行为准则”。林丽珠教授表示,学习雷锋,首先就是学习他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本身就是我们身为医者的使命,再就是学习他勇于钻研的钉子精神。在中医肿瘤领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四十年来,钉子精神更需传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丽珠教授。
坚持抄方25年
成就Top100肺癌专家中唯一中医专家
虽然从医院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林丽珠教授继续担任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迄今仍然保持着每周两个单元门诊和查房等临床工作,加上科研、教学,她的工作日程依然安排得满满当当。
林丽珠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医学生,师从中医肿瘤学开拓者、国医大师周岱翰从事中医肿瘤工作。1985年还未大学毕业的她,就经常跟随老师到多个医院出诊及夜诊。毕业后,适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中医肿瘤专科病区,年轻的她承担了科室更多的临床和组织管理工作。
医院肿瘤病区从原本的单一病区30来张病床,发展到现在拥有五个病区230多张病床,其间倾注了林丽珠教授的不少心血。临床、科研、教学、门诊、查房、病区管理与协调……医学相关工作林林总总,她总能将这些工作圆满完成。每天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早上7点起床后,总是能准时出现在科室、病房。
更为同行、后辈称道的是,林丽珠教授在临床上的不懈钻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就利用每一次跟随老师出门诊的机会,钻研周老开具的中医药出访,并将这一“抄方”工作坚持了25年之久。“每一次抄方的过程,都会有一些具体的领悟。并从每一次的处方调整中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奥妙。其实,抄方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过程。”
正是凭借着对中医理论的钻研,林丽珠教授也在国医大师言传身教中不断成就。她成了我国Top100肺癌专家中唯一的中医专家。
林丽珠教授长期聚力中晚期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她主持肿瘤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超过40项,参与新药研发项目近80项;她填补了国内外中医药肿瘤诊疗标准化多项的空白;她制定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她首创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她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推动中医肿瘤学走向世界,在美国NIH作主旨发言,......。她还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国家卫健委评为中国好医生,更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先后获国家、省级荣誉17个。
临床实践
她用仁爱为癌症患者播撒生命的希望
中晚期肿瘤病人的治疗,这是医学界顶级难题。而林丽珠教授在她从医近40年的历程中,迎难而上,与死神争时间抢速度,先后医治患者超10万名,其中危重患者近万名。她常说:“我不一定能保证患者生命的长度,但有信心拓展患者生命的宽度”。
出于职业习惯,林丽珠教授每天总提早30分钟来到病房。有一天早上,她路过病房门口,看到患有子宫内膜癌的小刘精神很不好,脸色苍白,来不及换上白大褂,就冲到病床前掀起被子一看,不好了,整个裤子都是血,雪白的床单被染红,患者大出血了!她第一时间组织多学科一起抢救,随后又组织多学科会诊,与死神赛跑,经过手术,以及后续的化疗加中医药治疗,终于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并得以康复。然而,通过林教授团队的精心治疗后性命是保住了,但是,来自农村的小刘,是刚生完孩子就查出了癌症,疾病康复后的她还总是愁眉苦脸,因为经济太困难了,......林教授了解情况后,为了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发动科室募捐,前后筹得5000多元支持这名患者。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小刘回家乡开了一个蛋糕店,日子过得有盼头。现在小刘把出院日当成自己的重生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给林教授科室寄来亲手做的点心,以感谢救命之恩。
75岁的吴伯,由于反复舌体溃疡被告知得了舌癌,医院下了“术后8个月存活期”的“判决”。入院后吴伯坚决不同意手术和后续的一系列治疗,认为手术将会影响到他后续的生活质量,也会给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林教授得知患者诉求,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与老人家一起分析讨论病情,告诉老人家“我们一起试试看”,为他制定了中医药联合小剂量的化疗、免疫治疗,患者病情终于得到控制,并且康复如常人,如今四年过去了,吴伯仍然保持着每天散步的习惯,喝中药也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12月,林丽珠教授以“敬畏生命、精诚至善”为理念成立肿瘤康复俱乐部,到目前为止,一共有9600多名病患参加了康复俱乐部的活动,让患者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战胜疾病的信心。
教学中传承
她用仁慈传递杏林的种子
林丽珠教授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当一名好医生的同时,她还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学实践中,她不仅精准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还鼓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林丽珠教授对每一个门诊“新手”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带教。她带出的学生写的病历完整,准确到位,成为医院的样板病历。在林丽珠教授的门诊,没有出现一个对患者急躁的医生,也没有一份含糊不清的病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四区的余玲医生,就是林丽珠教授的学生之一,15年来的言传身教,余玲已经成为科室内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
在余玲看来,林丽珠教授是一个工作、治学严谨却对患者充满关爱的人。工作中她总是率先垂范,每一次门诊、查房、治疗方案调整,她都会言传身教地将临床工作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生活中,她对学生们却充满关爱,无论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学生们的情感、家庭问题,她都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近40年来,林丽珠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各级学生超过200人,上课,带教学生数不胜数,多次荣获“最受学生欢迎授课老师”、“受学生欢迎的临床带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名师。
林丽珠教授身处中医院,又是一名中医生,她既不刻意追求中医治疗,也不排斥西医治疗。由此,每每面对治疗棘手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她总是殚精竭虑为病人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她长期聚力中晚期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填补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肿瘤领域的多个空白;制定了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她针对肺癌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差特点,率先创制益气除痰法,以中医综合方案替代化疗,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她与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共同主持的“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项目,在老年肺癌和肺癌维持治疗方面,证明中医药代替化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成果被纳入《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获德国纽伦堡发明金奖等。首创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她制定的《肺癌中西医结合共识》、《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相关研究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肿瘤学走向国际。
她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承担国家科技部“十四五”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研发项目“益气除痰优化方预防高危肺结节进展的临床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希冀可以让更多患者更好地控制肺结节进展,让更多肺结节患者可以“不手术”。
以雷锋的钉子精神一丝不苟的为患者服务,是林丽珠的毕生追求。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粤卫信 朱财宝 刘苡婷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