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此次展览选取了175件/套中山国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进行展出,其中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
作为南越王博物院“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之一,该展览以重要考古发现为切入点,通过“考古发掘 中山重现”“立国兴邦 经年浮沉”“车辚马萧 千乘之国”“习礼中原 兼收并蓄”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着力呈现北方族群华夏化的历史进程,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路径和演进格局。
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中山国,位于今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是东周时期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所建立的诸侯国。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乘(shèng)”,是春秋战国时期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辆战车即“一乘”,是当时战争的基本编制单位。中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灵活的战略战术、勇猛善战的游牧精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第一次作为国名载入史册。中山国在与中原列强争雄抗衡中,经历多次兴灭,都城多次易地,加之史载不详,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精美细致的“中山三器”
中山王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分别是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和中山王圆壶,它们并称“中山三器”。这三件青铜器上所镌刻的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重要历史事件,明确了中山国的都城位置以及王室的世系传承,为后人深入了解古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关键性的线索。
此次展览中,“中山三器”中的中山王圆壶现身展厅中央。据展览策展人何少伟介绍,此壶壶腹上刻有182字,是追颂中山王先王的一篇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军攻伐燕国所取得的战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山王圆壶
有玉石、玛瑙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
中山国手工业生产发达,能工巧匠众多,灵寿古城内发现的手工作坊遗址具有一定规模,官营作坊有专门的生产管理机构,许多产品上刻、铸有器物的制造年代、督造官吏和工匠姓名。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工艺水平较高,有铜、陶、金银、玉石、玛瑙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且出土文物中拥有众多之“最”,充分反映了中山国商业繁荣,综合国力之强。
错银铜双翼神兽作为中山国代表性器物之一此次也现身展厅,其造型之独特,展示出两千多年前古中山国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神兽通体遍布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神兽腹底的铭文清晰地把这件器物的制作时间、制作机构、机构负责人、制作工匠记录了下来,是中山国“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策展人何少伟说。
错银铜双翼神兽
兼收并蓄的游牧文化代表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带着游牧民族背景的中山国不断吸收华夏文明,其器物不仅拥有草原民族特色,还深深烙印着中原文化的印记,反映了中山国多元文化因素的融合与创新。
先秦时期,在“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氛围下,贵族盛行佩玉和葬玉。受到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佩玉习俗影响,中山国也流行佩玉。中山王族墓出土了数千件玉石器,姿态变化丰富,更是反映了中山国到中原以后,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龙的尊崇。
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到由中山国王族3号墓出土的小玉人展品,这是研究战国时期中山人发型和服饰的重要实物资料。据策展人何少伟介绍,这批小玉人应为随葬人俑,把玉料先锯成片状,再雕刻成人形,有女性和男童的形象。
小玉人
近年来,河北与广东两地以“赵佗文化”为桥梁,成功举办了“从真定到番禺:赵佗与南越国”“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中山王与南越王”等展览。“千乘中山”展览是两地文博单位密切合作推出的又一力作,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周宇婷 通讯员南越王宣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