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湾区青年”沉浸式探访梁启超故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4-03-18 11:41

南都讯 记者罗忠明  3月17日,“向上吧!湾区青年”系列活动之广东历史名人文化古迹探访研学活动在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举行,来自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20多名学生探访历史古迹,聆听历史名人故事。

该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主办,新会区委宣传部、共青团新会区委员会协办,活动得到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单位支持。

图片

梁启超铜像。

梁启超(1873 年—1929 年):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 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 就的少有人物。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 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 36 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 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 39 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 1400 多万字。

图片

学生们跟随讲解员参观故居。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建于晚清,是梁启超先生童年接受启蒙教育和少年时期成长生活的地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组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图片

故居正厅门楣上悬挂了梁启超亲笔题写的牌匾。

故居有一厨房、一门楼、两天井、一饭厅、一正厅、两耳房,门楼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的藏书阁;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

研学活动期间,学生们参观了以“强国梦 中华情”为主题的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从“少年才俊 新会骄子”“初涉政坛 救亡图存”到“漂泊异乡 心系家国”“再造共和 反对复辟”,学生们在讲解员介绍下了解梁启超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三学生黄钰婷曾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当过志愿讲解员,这次以参观者的身份来到这里有了新的感悟。她表示,重新了解到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治学品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逃亡过程中,依然心系国家,牺牲个人利益,寻找治国良方,让我很感动”,要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把自己的理想和命运跟祖国心系在一起。

图片

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

图片

学生们一边听讲解员介绍,一边认真地记录。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礼堂,并在台上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图片

学生们在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学生们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响彻整个礼堂。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一学生陈梓杰表示,他是第一次来梁启超故居参观,对梁启超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感触很深,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我将牢记梁启超先生说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图片

研学活动请来了江门市新会一中高级教师钟玉宝授课,为学生们从儒墨两家的思想解读梁启超思想。

“任公”名号由来、“任公”名号内涵……“梁启超早年起号‘任公’,典出《庄子·外物》,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任公的渔夫善钓大鱼,其钓鱼场面惊心动魄。梁启超取‘任公’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号,含勇于战斗,有远大抱负之意。”在与老师互动中,学生们更加了解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责任、仁爱之心。

图片

学生与老师互动。

此外,研学活动还组织了拓印技艺活动,学生们通过提炼研学课堂中学习到的梁启超品质及精神关键词,以拓印——我国古老传统技艺方式展示研学成果。

图片

学生将朱墨扑拓碑刻上的文字。

图片

学生们拓印下“年少敢为”四个字。

本次活动是南方都市报、N视频继“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民间博物馆项目后,持续发挥自身在青年舆论引导方面的平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延申,邀请中小学生趣味探访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书院、纪念馆等历史古迹,以沉浸式探访历史场景为特色方式,深度诠释展现繁荣璀璨的广东历史文化。

编辑:罗忠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探宝觅踪——寻访广东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系列活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