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海量信息如潮汐般涌动,纸质阅读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抓好文学精品创作、出版与转化?传统出版行业当有哪些使命担当与全新作为?
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南都记者 陈伟斌 摄 资料图
3月18日上午,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调度推进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在会上做交流发言时表示,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文学创作生产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策划出版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平安批》《血脉》等多部作品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
抓好文学精品创作、出版与转化
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出来的,但其实也是出版社推出来的。可以说,出版机构是培育文学人才、输送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出版人是文学作品从作者走向读者的重要推手。
作为老出版人,谭君铁深感责任在肩,深知责于心更在于行。在打造文艺精品方面,谭君铁介绍,一直以来,省出版集团坚持大众出版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各出版社聚焦主攻板块、主打产品线重点发力,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花城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毛泽东兵法》《侨批中的党史》《我的喜马拉雅》等主题出版物,推出《前海先生》《珠江人家》《粤食记》等一批服务湾区、歌颂改革精神、弘扬岭南文化的文学读物,重点打造的“李娟”品牌系列产品销量已突破150万册。广东人民出版社立足党社定位,出版了《西藏妈妈》《猎冰》《人民的选择》等精品图书,取得良好反响。
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做好内容转化、价值衍生。谭君铁介绍,省出版集团积极拓展有声读物、直播带货等新兴宣推渠道,努力实现文艺精品图书的破圈传播和价值扩张。
抓住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契机,开展文学影视联动,也是一大发展方向。谭君铁举例说道,广东人民出版社《猎冰》同名剧开播后,邀请原著作者郭国松做直播分享,总观看量超104万,有声读物收听量突破71万。花城出版社《刀尖》《我的阿勒泰》《薄冰》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近期还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
另外,推动文艺精品图书出海也是当前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任务。据悉,省出版集团2023年度共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猴儿与少年》《河湾》等文学作品60余种,为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做出积极贡献。
探索广东文学繁荣发展新路径、新机制
文学之花何以绽放花城?花城文学院的建设成为一项标杆,打开了用文化空间读懂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学之窗。去年3月,花城文学院正式成立,“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等系列活动媒体传播覆盖4亿人次,成为文学界高度评价、媒体热议、大众广为赞誉的文化盛事。
“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成为文化盛事。
谭君铁指出,通过名家签约、发布花城文学榜、举办文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吸引了一批新锐作家,“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多元融合产业平台”功能和效应初显。
一方面,密切跟进签约作家创作进展,着力推动广东本土作家队伍建设。《花城》杂志“麦家专栏·弹棉花”专栏读者反响热烈,蔡崇达工作室挂牌成立,“人民艺术家”王蒙,花城文学院院长麦家,李娟、葛亮等名家名作即将出版,杨庆祥力推的“新南方写作”概念入选“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中国文学界的广东声音越来越响。
另一方面,创新打造文学传播场域,以文学之力筑文化之城。“有风自南——风行之处有新声”花城文学专题展览持续对外开放,“花城文学院”以微型展览形式亮相全国各大书展,“花城文学课”直播受众持续增长,“南方文学”新形象正在形成。花城文学院成立至今,已举办各类活动、接待参观调研140余场,成为广东亮丽的文化名片、岭南文化会客厅、网红打卡地。
谭君铁表示,今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将继续深耕原创内容,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军长征90周年、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澳门回归2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更多粤版文艺精品,为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广东文学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文艺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