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生,向水而兴。3月18日,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后航道沿线产业发展主题推介会,并发布《海珠区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产业发展策划》(下称《产业策划》)。
瞄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海珠区在全市率先提出要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并定下目标:在2024年,力争全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营收超430亿元。
最高1000万元,“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
海珠后航道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一带三轴”汇聚地,可以共享中央活力区和广佛高新技术园区双向红利,是引领广州都市圈技术应用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活力区。从数据上看,珠江后航道全长28公里,海珠段长约11.8公里,海珠段后航道占整个珠江后航道的42.14%。
根据《产业策划》,海珠区将着力构建后航道“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通过提升改造制造业这一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推动海珠后航道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平台。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介绍到,结合海珠区都市工业和数字经济“双核驱动”的产业基础,后航道将重点聚焦纺织服装、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精密设备4大柔性智能制造产业和绿色智能建筑、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6类生产性服务业,构建“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
与《产业策划》同步出台的还有“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事无巨细”的招商指南。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陈宇介绍,将制定全流程招商指南,为广大企业家投资后航道提供全套优选方案。
此外,政策支持也更加精准有效,通过整合支持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企业经营发展给予大力度的扶持鼓励。
比如,对已落户的符合条件的在地都市工业企业,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服务型制造新项目落户,对符合条件的新落户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和500万元的奖励;打造产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陈宇表示,作为率先打响头炮的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环境优化,建设海珠后航道新发展平台,锚定新质生产力蓄势充能,在2024年,力争全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营收超430亿元,为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聚焦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差异化竞争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业?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其核心产出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组合”。
自2020年以来,国家和广东省都在陆续出台政策,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广州已经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此次海珠区后航道产业策划,这既是对省、市顶层设计的创新落地,亦是对自身禀赋的谋而后定。
“海珠规划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重点打造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做强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都市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恰是海珠过去一年领跑增长的两个领域。”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这是该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探索。海珠区尤其是后航道沿线具有很好的制造业的历史沉淀,在后航道沿线开展新一轮的产业发展策划有很好的基础,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可以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江科创园和新港街检测检验集聚区等平台载体相互融合发展,推动海珠区经济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认为,海珠区后航道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业发展方向,从政策机遇和产业基础来看,广州已经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需要打造一个广州自己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海珠后航道沿线区域服务型制造产业基础良好,这一产业发展定位,也与黄埔、南沙、增城、越秀,甚至周边的东莞、佛山的产业规划,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和产业分工,对于大湾区城市群的共同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大有裨益。
“作为在海珠区一路成长起来的企业,我们感觉方向更明、信心更强、动力更足。”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白天翔表示,2019年德擎光学落户海尚明珠智慧园,与后航道结缘,看重的就是后航道拥有厚重的工业基因,和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特有的区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可以让精特新企业实现“工业上楼”。他表示,相信后航道也将迎来蝶变焕新的“黄金发展期”。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卢若情
编辑: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