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学术研讨会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4-03-19 21:57
图片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3月16日,“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学术研讨会在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艺术、建筑、人类学、移民史、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的9位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对20世纪以来华人与美洲关系的学术观点,梳理华人这一族群在视觉思维领域中的普遍价值。

何香凝美术馆蔡显良馆长表示,“特色办馆、学术办馆是新时期何香凝美术馆的办馆宗旨,学术性、高规格、高品质是我馆展览和学术项目的重要标准,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华人族群与‘现代世界’在形象塑造上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一过程中在世界各地流动的华人族群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具体关系,希望这次研讨会能给华人艺术展带来全新的学术研讨和研讨成果。”

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裴钊以《建设新世界——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为题,从移民史、建筑史和设计史的角度对巴西华裔女建筑师朱明(Chu Ming Silvia)、古巴华裔建筑师夫妇Jose Antonio Choy和Julia leon以及乌拉圭华裔建筑师言成冠等几位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的经历和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他们在文化交融中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和所发展出的独特设计观念。

800x534_65f992e10ff90.jpg


800x534_65f992dfeee7b.jpg

800x533_65f992e0048ae.jpg

北京画院研究员周蓉以《旅美华人与1948年的纽约“中国当代绘画展”》为题,回顾了在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展浪潮及对于中国认识不断深入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于1948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绘画展”。早期的美国文化界、收藏界最主要的收藏目标是中国的瓷器、青铜器等文物,以及宋元以前的绘画,而明清及近现代的中国艺术并不被关注。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当时诸多在美华侨的积累与铺垫,而展览也影响了美国收藏界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接纳与认可。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杨慧丹以《两岸的边缘:19-20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的美洲生态》为题,从分析李铁夫、黎镛两位留美艺术家的个案展开,呈现早期粤籍艺术家在美洲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如何在太平洋两岸通过艺术实践探寻和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

800x534_65f9939c88617.jpg

800x450_65f9939cb6c60.jpg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以《创新的焦虑:华人当代艺术家在北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题,通过艺术家谭华南、顾雄以及“沙甸咸水埠”画廊三个不同角度的案例,与观众分享了北美华人艺术家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尝试突围。这既是一个现实的艺术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维护个人所持有的民族身份、同时又能够在创新方向上获得认可的现实问题。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游天龙,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分别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带来精彩的内容分享。策划人王晓松博士表示,全球华人艺术展项目已持续了十几年,“我们既希望它对艺术史有影响,又希望对移民有影响;既想体现出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关系,又想体现出中国和全球的关系。非常感谢不同学科学者们的支持,使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尤其是聚焦于艺术的研究具有更大的启示。这种启示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意义,更是整个群体在今天甚至未来世界发挥作用的意义。”

编辑:谢湘南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