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易憋醒、早醒……这些常见的睡眠障碍你需要了解一下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4-03-20 11:51
图片

人的一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与促进身体修复、慢性病管理、改善大脑功能与认知、调节代谢与体重控制、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息息相关。受社会、家庭、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人类睡眠的质和量都开始变差,成年人群体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超过35%,老年群体则高达57%……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将每年的3月21日确定为世界睡眠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但在临床实践,睡梦中易憋醒、早醒和对助睡眠药物的过度依赖等,就是非常常见的睡眠障碍。

最长憋气时间达40秒

这一类睡眠障碍日益高发

李先生是一位中年男性,他经常晚上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李先生妻子注意到他的睡眠问题,打鼾现象频发。就诊过程中,潘集阳教授详细询问李先生病史,结合相关睡眠量表评估,建议他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以明确诊断。

李先生一开始是拒绝的,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才配合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他患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症:他的呼吸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停顿,最长达40秒。这些停顿引起了他的血氧水平下降和大脑的觉醒,导致他频繁醒来,无法获得充分的深度睡眠。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的金标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以睡眠时反复发作的上气道全部阻塞(呼吸暂停)或部分阻塞(低通气)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伴有响亮的鼾声和日间嗜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引起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微觉醒,同时呼吸事件随着微觉醒的出现而终止。”为了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潘集阳为李先生建议连续正压通气疗法,经过适应性训练,适应了正压通气设备的使用后,李先生的睡眠明显好转,打鼾也明显改善。随着治疗的深入,更是逐渐摆脱了睡眠呼吸暂停困扰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精神疲劳。

图片

“睡眠质量高往往比睡眠时间长更加重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该及时治疗,否则会因为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严重危害生命健康。”潘集合阳表示,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进行干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凌晨三点醒来后再无睡意

小心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

白先生是一位65岁的退休老人,近4个月来,他发现自己总是在凌晨3点左右醒来,醒后却没有丝毫的睡意,早醒成了他最大的困扰。经睡眠门诊潘集阳教授诊断发现,老人一般傍晚六点就开始昏昏欲睡,晚餐后活动很少便于九点前上床睡觉。老人日常活动没有受到影响,日常能够一直保持清醒,有午睡的习惯,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经过中心完善的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和相关检查结果发现,老人的情况高度怀疑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睡眠中心团队为老人开展了为期6周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老人的睡眠-觉醒时间调整和重置,在保证符合白先生年龄所需的充足睡眠时间条件下同步设定与环境、社会、身体需求相适应的作息,治疗后,白先生的睡眠明显好转。

“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是指患者入睡时间与觉醒时间均比正常的作息时间明显提前”,潘集阳介绍,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年轻人较少,但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的治疗过程,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与患者达成治疗同盟后逐渐增加睡眠卫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保证患者年龄及个人睡眠需求的同时,协同设定和实施新的作息时间,辅助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当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是更为重要的。

图片

南都资料图片

长期依赖助眠药物 可加剧睡眠问题

已有长达18年失眠之苦,为此四处求医,长期依赖多种助眠药物,然效果不佳,每晚仅能勉强入睡4-5小时,白天疲倦乏力。近半年来,因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心情低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不愿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了社交回避的情况。尽管曾尝试服用抗抑郁药物,但失眠问题仍无法缓解。

李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找到潘集阳教授,针对其长期依赖药物助眠的情况,治疗团队为其进行全方位的辅助检查和评估,最终的诊断为睡眠障碍,以及对镇静剂或催眠剂的依赖综合征。

“李女士的情况反映了睡眠障碍与药物依赖之间的紧密联系。睡眠障碍常常成为药物依赖的触发因素,而药物依赖又会加剧睡眠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潘集阳表示,针对睡眠障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错误的睡眠信念,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积极的睡眠信念,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依赖性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依赖和耐受性。

“对于药物依赖,治疗的关键在于戒断和戒断后的康复。戒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戒断期间的各种挑战,提高戒断的成功率。”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小涛 张灿城 

编辑:王道斌,叶可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失眠拯救计划”行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