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霄乡源氏:“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4-03-20 19:24

民族和民俗文化的融合是鹤山“后珠玑巷”文化的重要表现,而霄乡源氏更是其中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图片

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

北魏同源远 南雄衍泽长

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由霄乡和南安两个村合并而成,村内遍布鱼塘,荷花绽放,满满的岭南田园美景,霄乡的先辈迁徙到此地。

据鹤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霄乡源姓是鲜卑族后裔,南宋建炎期间,与中原地区其他移民一样,源氏南下躲避战乱,落居广东南雄,并生活了一百多年。后来,或因胡妃事件,或避元军屠掠,与当时大多数珠矶巷人一样,源氏在源道贯(字宛忠,号潜夫,别号始宋,鹤山源氏太祖)的带领下,乘竹舟沿西江而南下,在鹤山沙坪上岸,先后落居于鹤山雅瑶上南、沙坪楼冲,最后定居于龙口霄乡。

图片

霄南文化广场内矗立的先祖源贺铜像。

霄乡先祖源贺,曾是北魏南凉国的王子,与北魏太武帝同一渊源,故赐姓“源”,因是贵族姓氏,一直未有其他外姓的加入,至今全球源氏族人仅有4000多人。霄南源氏约有1500人,约占鹤山源氏总人口的70%左右。霄南源氏族人除了分支在鹤山各地外,足迹还遍布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图片

霄南村。

霄南村建村有700多年的历史,且保留的文化底蕴深厚,现存200多座传统青砖民居。其中,代表性民居有源吉华(源吉林甘和茶创始人)族人祖屋群(连排三间,风格面积基本一致),现修建为源吉林甘和茶展馆。

图片

霄乡村现存宗祠9座,始建年份多在清末民初时期,以冷色灰格调为主,灰雕技术各有特色。大多祠堂两侧有特别的楹联,其中代表性的有近湖源公祠的 “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乐隐源公祠的“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等等。

而1867年重建的源氏大宗祠中,则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的楹联,记录了源氏源自北魏,由韶关南雄珠玑巷辗转至此的经历。

图片

源氏祖训及家教八则。

霄乡后人世世代代遵循先祖遗训,杰出者甚多,仕商皆有得。源氏祖训及家教八则分别是“敦伦”“亲族”“勉学”“勤职”“立品”“节用”“睦邻”“和众”。2017年,源氏家训被选入中纪委的廉史镜鉴,以告诫官员如何为官、为人。

鹤山“三宝”之源吉林甘和茶

鹤山有三宝,咏春拳、王老吉,以及源于霄乡的甘和茶。

鹤山“三宝”之一源吉林甘和茶畅销海外,2020年入选鹤山市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由祖籍霄乡的源吉华以及他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所创,至今已有200年历史。

图片

甘和茶。欧蕊荣 摄

据鹤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相传清光绪戊戌年(1898)春夏间,岭南一带发生瘟疫。源广和家族动员一切力量,赠饮送药,以盒仔茶救治了很多人。当时南海狮山孔敬慎堂的父老赠送了一牌匾,上面写着“甘露和风”四字,赞颂盒仔茶“立起沉疴,百发百中,救治多人”的奇效。击退来势汹汹的瘟疫后,“盒仔茶”声名鹊起,源广和家族也因此更加受到广大乡亲的尊敬和爱戴。

图片

甘和茶制作。欧蕊荣 摄

后来,“盒仔茶”定名为“源吉林甘和茶”,“源”是姓氏;“吉”者,吉祥之意;“林”者,寄望生意如树林般茂盛。源吉林甘和茶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最为盛行。在当时中国港澳和东南亚的酒楼、茶居,除了普洱、寿眉,还有甘和茶可作选择,其新潮与流行程度类似今天的奶茶。2017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香港源吉林源广和有限公司受鹤山市龙口镇人民政府邀请回乡设厂,在霄南村生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

图片

源吉林展馆。

甘和茶,苦中带甘,入口甘凉,慢慢品尝后,喉咙非常舒服。据了解,甘和茶选用茶株中最顶部的嫩叶“青毛茶”为原料,将各种药材按比例配好煲成药汁,洒到茶叶上,等茶叶吸收药汁后,再将茶叶放在晒棚用猛烈阳光晒干,如此重复“九蒸九晒”。茶叶性温,药汁偏凉,两者刚好中和,香味介于茶与药之间,既有一定药效,又可作日常茶饮,备受欢迎。

保留鲜卑族烧番塔祭祀习俗

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历史过程。据鹤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霄乡传统民俗活动烧番塔、开笔礼、牛肉节等在迁徙和交融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每年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参观,最多达到4万人次。

图片

烧番塔。

烧番塔——每年的中秋节,霄乡源氏都会保留他们祖先的渊源和传承,大摆筵席,盛请亲朋好友一起相聚。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将事前在各村祖祠门前操场垒起的一座高2到3米,直径2米疏眼的砖塔点燃,然后一边加柴,一边围着起舞。此际火焰冲天,烟雾弥漫,围观者欢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图片

龙口牛肉——作为鲜卑后裔,霄南源氏饮食上依然喜食牛肉,并逐渐形成了宰牛、吃牛的习俗与技艺,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当地有名的特色美食。2022年,龙口镇牛肉制作技艺被选入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图片

与源氏共处一村的温氏更是受到很大的影响,祖辈从事贩牛、宰牛生意,在当地牛墟小有名气。到上世纪初,温德胜(人称“牛栏德”)到新加坡等地谋生,习得欧洲斗牛技艺。回乡后改良了当地的宰牛技艺,使龙口牛肉制作更加美味。

龙口牛肉有两大特点,分别是新鲜和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吃法。他们自养自宰,屠宰后3小时内送到门店,“每餐一头牛”,保证牛肉质嫩、肉味浓郁,要想吃牛的哪个部位,在龙口霄乡都可以吃到。

采写:南都记者罗忠明
资料来源:鹤山市博物馆

编辑:罗忠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