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过这样一个现象:现实世界情绪挺稳定的人,怎么一上网就成了满屏脏话的喷子?为何走出了信息茧房,我们非但没有走向开放包容,反倒变得更封闭极端?互联网时代若无法“退网保平安”,我们又该如何平和地面对、聆听甚至接纳不同观点?
近日,有一本结合前沿计算社会科学方法,深入讨论社交媒体的新书或许能解开你的疑惑。《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克里斯·贝尔的新作,中文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引进推出。该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 (echo chambers)、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克里斯·贝尔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他运用来自社交媒体的数据和计算社会科学新兴领域的工具研究政治部落主义、极端主义和社会心理学。
作者指出,社交媒体网站允许人们选择自己想要接触什么类型的政治信息,或者也可以让他们去了解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昨晚吃了什么。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会寻找能够强化他们既有观点的信息。我们倾向于跟与自己世界观相同的新闻报纸、知识权威或博主建立联系。
“问题在于,选择观看哪种信息的能力将我们困在了回声室中,而回声室会让人目光短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接触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认为自己的信念体系是正义、理性和真诚的。随着我们深入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群,我们会开始失去洞察力。我们没有认识到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或者我们直接翻开了新故事。”
或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
但克里斯·贝尔通过该书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我们听到了让社交媒体平台打破用户回声室的呼吁——或者至少应修改那些会加固回声室的算法。如果社交媒体公司对此无动于衷,那么用户们应该开始走出自己的回声室。许多人相信,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开始进行艰难的对话,来击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政治极化。”但他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在该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
克里斯·贝尔在书中写到:“社交媒体的巨大悲剧在于,它使我们误读社会环境的倾向更加严重。我们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就好像在使用一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位置的巨型镜子。但这些平台更像是‘弯曲’和‘折射’我们社会环境的诸多棱镜,它们扭曲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因此,作者认为,“关于社交媒体、回声室和政治极化的普遍看法可能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这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将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极端派和沉默的温和派以人性化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强调了用户个体在减少社交媒体政治极化方面的责任和能动性。“贝尔揭示了造成社交媒体棱镜效应的直觉和动机,以此给读者赋权,并要求他们承担起责任。”《新媒体与社会》期刊如是认为。
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N·德鲁克曼评价道:“本书内容强而有力。入时、精辟、精彩地解释了为什么要靠人而不是靠平台来解决社交媒体回音室效应对美国政治的扭曲。”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陈铭心羽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