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豪门阔太,也是为广州黄花岗起义输送武器弹药的巾帼英雄;
她是叱咤风云的“同盟会徐氏三姐妹”中的小妹,也是广东省最早国人自办女学的创办人之一;
她是毁家纾国难的“香山女侠”,也是万千孤儿的义母;
她,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女权活动家、中国贫儿教育的开创者徐宗汉。
2024年3月8日,恰逢徐宗汉逝世80周年,由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指导,广州市黄花岗公园主办的“黄花正气·巾帼风骨——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在黄花岗公园黄花文化馆开幕,再现了这位巾帼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
“黄花正气·巾帼风骨——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正在黄花岗公园黄花文化馆展出。
展览聚焦徐宗汉人生历程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关系,从“同盟会徐氏三姐妹”的少女时代重新出发,分为“香山巨富 豪门千金”“女学初兴 革命潮起”“举家共赴 黄花之役”“革命伉俪 生死相随”“一大召开 女权再兴”“孤儿义母 力抗日敌”等六个部分讲述了徐宗汉的传奇一生。
其实提到徐宗汉,很多人都晓得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太太,却不知她与黄兴相识之前就已经是广州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我最初接触到徐宗汉这一名字的时候,只知道她是黄兴的太太,做过一些革命工作,但我也没有太在意,想着大概就是丈夫干革命,所以妻子也跟着吧。”展览策展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洹宇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当时清政府通缉要犯的照片。上面有两个人,一个是原定起义的总指挥赵声,另一个是穿着旗装的女孩子,有点像现在清朝电视剧里面的那种打扮,照片下面写的名字是李徐佩萱。我这才注意到,原来在黄花岗起义当中,曾经有一个这么重要的女性人物。”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通缉令上的李徐佩萱。
01
从佩萱到“宗汉”:广州豪门贵妇的蝶变
1911年被通缉的旗装女子“李徐佩萱”,正是辛亥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同盟会徐氏三姐妹”中的三小姐,也就是后来的徐宗汉,被清政府通缉的时候,她是广州城里的顶级贵妇。展览的第一部分“香山巨富 豪门千金”讲述的就是徐宗汉的家世。
徐宗汉的父母名讳,未见于任何相关史料,迄今仍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出自近代史上赫赫闻名的广东香山北岭徐氏。据策展人武洹宇介绍,根据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记载,徐宗汉乃近代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创始人以及最大的茶叶出口商徐润(号雨之)的侄女。徐润不仅创办了中国首家保险公司、首家机器印刷厂,而且参与创建经营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还主持了三批留美幼童的选拔出洋,并于上海英租界山东路营建规模宏大、中西合璧的大宅敬德堂,又名“愚园”。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徐宗汉的父亲应为上海同文书局创办者徐闳甫、徐秋畦兄弟中的一位。同文书局开设于1882年,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石版印刷图书机构,位于上海虹口西华德路。其中,最为著名的业务当属承印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武洹宇告诉南都记者,徐宗汉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有兄弟姐妹多人,长大后与姐姐徐佩兰先后嫁入当时广州极富盛名的富绅、洋务委员李庆春之家,姐姐是大儿媳,她是二儿媳,同住在如今广州市海珠区漱珠涌边一栋名为“李五福堂”的豪宅里。
李庆春后人手绘位于广州河南跃龙里李五福堂故居图。
进入展览的第二部分“女学初兴 革命潮起”,我们知道这位李家二少奶奶并不简单。1902年,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的女权领袖张竹君把其两年前在漱珠桥旁开设的南福医院改为小女学堂,取名“育贤女学”,是广东省最早的国人自办女学。张竹君出自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洋务世家——番禺沙湾“茶王”张殿全家族,与“李二少奶”徐宗汉是莫逆之交,徐宗汉曾对张竹君办学给予最大的经济支持,为此她还不惜当掉珍爱的首饰。1903年,张竹君因故离开广州,徐宗汉又与二姐徐佩瑶紧接着创建了另一所女学——贞德女学校。
南都记者在展出的一则刊登在1906年7月《时事画报》上的招生广告看到,贞德女学当时已“开办两学期,卓著成效”, 校址亦颇具规模,开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数、家政、卫生、理科、图 画、乐歌、正音、英文、女红、体操等十余门课。“从近三年开办两学期的情况看,1906年9月开班的第三学期很可能是贞德女学校最后一个学期。”武洹宇如是说。
1907年对于徐佩萱而言是意义非凡。这一年,浙江光复会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不幸失败,秋瑾、徐锡麟、马宗汉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引发轩然大波,尤其秋瑾之死,更是举国震动。佩萱改名“宗汉”。“宗汉”之名,一语双关,既能让人联想到刚刚就义的烈士马宗汉,又可隐晦表达忠于汉室的革命之意。这一年,徐宗汉的丈夫、曾与兴中会陈少白来往密切的李晋一病逝。这一年,她与二姐佩瑶接受马来西亚华商胡子春的邀请,前往马来西亚槟榔屿,加盟当地正在筹办的‘中华女学’,并于当地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很快就成长为广州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其婆家居住地李五福堂更成为同盟会活动的据点之一。
1906年7月的《时事画报》上刊登了贞德女学校招生广告。
02
从名媛到通缉犯:黄花岗起义中的乱世爱情
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领120余名革命志士发动武装起义,袭击两广总督署,当日因是旧历三月廿九日, 故史称“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策展人武洹宇介绍,徐宗汉是这次起义的关键人物之一。据徐宗汉外孙邓述曾透露,自己母亲李若鸿在一岁多时,便曾作掩护随徐宗汉七度往返于省港之间,运送广州暴动计划、时间、信号等重要秘密文件,并因此得名“李七姑”。出于安全考虑,徐宗汉在起义前把“李七姑”托付给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法国妇女带到法国抚养,母女俩从此天各一方,直到1944年春节前夕两人才在重庆街头偶遇,两个月后,徐宗汉逝世,终年67岁,此是后话。
徐宗汉七进七出广州与香港之间,除了传递重要情报之外,还与革命志士冒死为起义携带军火——在行装中塞满子弹炸药,此外她还在河南东四区、溪峡二十四号等多处赁屋,以迎亲为掩护,储备弹药……起义失败后,她成为清政府的通缉要犯。
展览的第三部分“举家共赴 黄花之役”还披露了徐宗汉与黄兴的爱情传奇。话说黄花岗起义失败当日凌晨,黄兴身负重伤回到溪峡机关。次日,徐宗汉护送黄兴乘哈德安夜轮赴港养伤,期间黄兴以左手拈笔,向海外同志作广州起义报告书。抵港后,黄兴手指伤势严重,入雅丽氏医院进行手术割治,按例需亲属签名免责,徐宗汉遂以黄兴之妻名义签署,悉心照护黄兴痊愈,二人事后结为正式夫妻,成为传奇佳话。
1911年,与黄兴结婚后的徐宗汉。
1913年7月26日黄兴致徐宗汉函。
“这一年,徐宗汉34岁,黄兴37岁。”策展人武洹宇介绍说,“收获爱情之后,徐宗汉并没有选择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多次在黄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尤其是武昌起义的时候,动用自己超强的社会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她的这项能力,终其一生都没有消失,不仅帮助过黄兴、还帮助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晚年还到海外筹款,贡献抗日战争前线,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真的是乘风破浪,又百折不挠。”
1941年,徐宗汉(右2)与司徒美堂、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在中共驻重庆办事处合影。
1944年6月3日,国民政府文官处为转陈明令褒扬徐宗汉事致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函。
展讯——
“黄花正气·巾帼风骨——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
展期:3月8日—5月31日
地点:黄花岗公园黄花文化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图片由武洹宇提供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