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
这是关于一群孤独症家庭的母亲,决定和孤独症孩子一起拿起画笔的故事。
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与国际儿童图书日交汇之际,《一家人,一条路,一座城》计划发布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与广州图书馆共同主办。
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家人,一条路,一座城”展开的。由八个孤独症家庭的母子,以共同绘本的方式,用画笔描绘广州人生活的街道、楼房和家,共同构建出他们眼里关于广州的宝贵记忆。
“在广州市少年宫学画画,我的孩子从7岁一直成长到28岁。作为孤独症家庭,我们受惠20年。如今我也开始学画画。”
“为什么要我来画?我开始一点都不懂。后来想想,我们被大家爱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可以用画笔来爱大家。”
“我们这些妈妈,也可以聚在一起,聊艺术,聊人生。谢谢敢爱我们的人。”其中一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发言分享。
“璞育计划”的特殊孩子、妈妈和志愿者们。
“我陪孩子学画画,快50岁时考上了广美”
“我叫谢幼金,我是一个15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因为陪孩子学画画,我也开始自己学,在去年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我快50岁了,如今读大二。”
一个机缘巧合,从事会计师工作的谢幼金决定开始和孩子一起学美术。
“疫情开始后,他开始在家学习画画,就想干脆买一些绘画的东西让他在家里尝试。后来发现他是愿意去学习的,我就带着他学,因为是陪着他,后来发现自己也感兴趣了。”
谢幼金给孩子报了美术的集体课,但因为病症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坐不住,只能上一对一小班课。但孩子的小班课太贵了,他一节课400块,但教我这样的成人只需要120块。我就想,能不能我学会了再教儿子?等于我们两个人只用花一份钱。”
就这样,谢幼金开始了自己的美术课之旅。
“我去报名美术培训班的时候,工作人员看到我就跟我说,姐,我先跟你讲讲咱们这个课的退款条件......他们怕我坚持不下来,结果我成了坚持最久的那个。”
“画画一坐就是6个小时,我陪着孩子一起画,自己也能坐得住了。老师们还总担心我,让我出去走走,说年纪大了坐太久对腰不好。”
“我有一个孤独症儿子,但我不想苦情。我这个人从小到大,有困难就解决困难,这条路不行就走另一条路。”
2022年,谢幼金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那年全国招生35个人。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她带着孤独症儿子走进了大学课堂。
“现在全班我最老了!因为我快退休了,以后就想从事特教工作,带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搞美术,搞手工,教他们。璞育计划如果需要志愿者,我就来!”
“儿子不自信时,我能在后面使劲撑住他”
“我姓郎,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老师,也是向征的妈妈,他是一个23岁的孤独症孩子。在拿起画笔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画画!”
郎老师记得,最开始也只是自己带着孩子去上美术课,由老师在课堂上教孩子。“老师教的,可能有他不理解的地方。我虽然不懂艺术,但是我懂我的孩子,所以我也跟着学,学会了再转述给他。”慢慢接触艺术的过程中,郎老师发现自己也可以开始教孩子了。
“拿起画笔的过程,让我开始觉得,我也喜欢上了画画。会让自己很安静,我开始享受那样的过程。”
“包括一开始,我们也追求要让孩子一定要画成什么样,后来也慢慢觉得,只要孩子能够表达自己就好,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他有自己的特点,而我自己也很享受,他愿意表达,我也可以更包容。这是我们一起画画后,一个很大的改变。”
郎老师眼里,如今23岁的儿子,一直是一个很细致,也很坚持的孩子。“他做事是非常专注的,从6岁开始就去广州市少年宫学画画,中间从没有间断过。有时候他一开始画画就停不下来,但他其实心里也很明白,清楚自己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如别人。”
“我觉得这就是家长参与绘画的关键。一开始,当他没有信心,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来参与绘画,我就可以给他信心,我可以在后面使劲撑住他。这就是我们一起画画的意义。”
“不过现在,我觉得不用了,我可以撤下来了。他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想法。”
和孤独症孩子们一起户外写生的妈妈。
“特殊儿童的支持,离开了妈妈都是空谈”
“让妈妈们参与绘画,是2023年10月开始的。”“璞育计划”策划人、广州大学教授周鲒,向南都记者介绍了这次计划的初衷。
“首先,特殊儿童的支持,离开妈妈都是空谈。有了妈妈的成长,艺术才可以真正地改变这个孩子以及家庭。”
“其次,孩子大了,妈妈老了,是不是对话与沟通就少了呢?艺术很多时候是最好的沟通媒介。‘妈妈艺术计划’,就是要打破单一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的状况。”
“最重要的是,妈妈们说,自己的孩子在广州,几十年被人爱,我能不能反过来爱大家呢?我和孩子一起画画,讲述我们的家庭故事,更多人就会被激励。
“璞育计划”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早已在广州持续数年。
“璞育”,源于特殊艺术家陈元璞与廖冰兄家属,2020年共同捐资成立的公益项目。2024年的,这个公益计划的重心是“妈妈艺术家计划”——她们是一群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的特殊孩子妈妈。多年陪伴孩子绘画,她们对艺术并不陌生。通过艺术的学习,她们也获得了与孩子另一种通道的连接。周鲒介绍,此次《一家人,一条路,一座城》计划,也是妈妈与孩子们感恩城市的系列艺术倡导计划。
“妈妈们从犹豫,到开始画画,从而开启了人生新阶段。她们和孩子可以艺术对话了。有一些一直都比较排斥绘画的孩子,因为妈妈们的介入,对新环境的接受度提高了。妈妈们善于用艺术来表达自己,表达这个群体的感受。更多的普通人群也有与艺术的亲和度,开始走进特殊人群。”
“艺术让公益走出单向度的‘述说苦难’。妈妈们说:画我们自己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新体验。”周鲒直言。
“说实话,这些家长常常有一个隐忧,就是今后,怎么办?‘我最好能够撑到比我的孩子晚一天走’,这是他们不少人会有的一种想法。”多年致力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广州市少年宫原常务副主任关小蕾直言:我们希望这些家庭能走出这个阴影。而一起画画是一个尝试之路。
“我自己是画画的。看到他们的画,我其实很惭愧。他们画得比我好,因为那都是一些很本真的东西。妈妈和孩子一起画画,希望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关小蕾感慨。
来自特殊家庭妈妈们的作品。
呼吁
“广州哪一条街,我们能去画画?”
伴随社会对孤独症的关注,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这些“星星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都出生在广州,是一群‘广州仔’。这么多年,广州没有因为他们特殊而忽视他们,这座城给了他们成长的力量。”此次计划的邀请函中这样写道。
“回首过去,我们已经画了很多年、画了很多画。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深情。这一年,我们一直在用心感受广州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这些骑楼作品,就是我们眼中的广州。”
“今年,我们不想让你们来了解我,我们更想与你、街坊、邻居、家人,交朋友,成为你们街道的一分子。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我们爱广州,我们想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色彩,我们想在有缘的一条街道上,留下我们的足迹,从第一号到最后一号房子,给每一栋房子做上独特的记号。”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他们也向广州的每一条街道发出了邀请:“有没有哪一条街道,愿意让我们去画画呢?”
周鲒向南都记者介绍了这个呼吁的意义。
“街道社区画画,我们希望有更多街道来响应。因为公益、艺术和社区结合起来,魅力无限。现在主要是春节期间,我们在怡乐路社区小试牛刀。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我们将在儿童公园举办妈妈漫画展,年底还会在广州图书馆大展厅举办年度大展,集合妈妈们的力量向全社会反馈爱的语言。”周鲒告诉记者,在今天的活动现场,就有闻讯而来的两个街道,已经向孤独症孩子们抛出了橄榄枝。
“我们有个梦,期待有更多街道的支持,让广州的特殊孩子,可以一步步画完那个温暖的广州。”周鲒说。
活动海报。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