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月23日,2024年“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文明实践观察团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本次采风活动由中山市文明办主办,由媒体记者、专家、市民、青少年等代表共同组成观察团,深入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开展采风活动,探寻中山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与实践路径,感受群众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理念。
基层理论宣讲如何更“接地气”?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山市黄圃镇,一棵榕树、一组桌凳,构成了基层理论宣讲的新阵地——“榕树传习所”。这是黄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的项目之一。该中心整合黄圃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设施共管、活动共办”,建成16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文明实践观察团采风活动来到黄圃镇。
榕树下的贴近宣讲
4月2日,黄圃镇永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黄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永平社区新基西街公园榕树旁,开展“榕树传习所”活动,周围街坊坐在榕树旁的凳子上,与宣讲导师互动。
家住附近,70岁的吴伯是土生土长的黄圃人,他介绍,村里人常会来到榕树下乘凉聊天,刚好有活动,就可以一起来参加,听宣讲,村里常常有活动参加,还有一些小礼品赠送,丰富老人们的业余生活。
因永平社区老年人较多,极易成为“养老诈骗”的目标,因此当天的宣讲活动将反诈相关内容挪进“课堂”,现场给群众派发上百份反诈宣传单。
永平社区党委副书记吴子良介绍,这样在榕树下进行的宣讲活动,有着属于它的专属名词“榕树传习所”。活动一个月会举办两到三次左右。宣讲人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在座的村民朋友娓娓道来。同时会根据群众的反馈调整宣讲的内容,宣讲群众关心的事,政策解读等。
在面对立意较大的宣讲内容时,“榕树传习所”会用看得到、摸得着、已经实现的事,作为例子来与群众分享交流。“我们把宣讲活动从室内搬到了榕树下,通过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宣讲方式,让宣讲走近群众,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榕树下进行宣讲活动。
构建形成“1+5+8”理论宣讲模式
永平社区榕树下的宣讲,是黄圃镇“榕树传习所”的一个缩影。据悉,黄圃镇建立镇党委统一领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各党组织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宣讲工作格局,构建形成“1+5+8”理论宣讲模式,以“一核心,多支点” 以点带面的形式打造黄圃镇“榕树传习所”宣讲品牌,全镇16个村(社区)持续巩固“榕树传习所”宣讲品牌,对党的理论进行针对性宣讲,持续加强理论阐释。
其中,“1”是以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5”是成立5家理论宣讲基地,“8是”建立8大宣讲团,培育宣讲能人,颁发宣讲员证书,建立了宣讲资源库。注重培养宣讲队伍,通过线上看线下学、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邀请专家对宣讲员进行培训,拓展宣讲员的知识面,掌握宣讲方法。
“榕树传习所”宣讲平台整合现机关、巾帼、村(社区)、“两新”、工会、青年、教育、文艺8大宣讲团,主要组织开展宣讲工作、文稿写作、宣讲宣传、队伍建设。受众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学生、企业员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力求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的群体,在大榕树下、四小园、田间地头、弄堂小院、工厂园区、社区广场等生产生活一线宣讲场所开展宣讲活动。
黄圃镇宣传办主任洪泽文介绍,宣讲员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结合,知识层次较高,逐步实现了宣讲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也尝试利用歌舞、快板、咸水歌、小品、诗歌等配合宣讲,反响良好。
文明实践大家谈。
活动突出黄圃地域文化特色
刘英就是“榕树传习所”培养的其中一批宣讲能人,她来自黄圃镇青年少年活动中心,负责的宣讲工作主要以文艺宣传为主。
在黄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舞蹈室里,刘英和一群舞蹈爱好者正在排练新舞蹈。刘英介绍,每次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一经发出,马上名额就被抢空。“我的学生全都是家庭主妇,没有舞蹈基础,刚开始可能协调性都找不好,但经过一个课程的学习后,我们可以完成一个舞蹈。”刘英说,“学员不仅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主动请缨担当黄圃镇文艺轻骑兵,为街坊展才艺、送文艺。”
作为全国文明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圃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非遗传承、中国舞蹈、拉丁舞、诗歌朗诵、手工制作等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洪泽文介绍,在2023年,共组织“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你点我送 共享文化”进乡村活动、“电影下乡”、中山市文化馆“三进”活动儿童剧专场演出等文艺演出200多场;参与2023年第十六届《春之季歌》中山市群众美术、书画作品展,组织《讴歌新时代——中山市摄影展》《“趁墟”——黄圃三六九墟市习俗图片展》等展览共38场。
此外,还结合黄圃飘色、腊味等地域文化特色,举办“三月三”黄圃五古坊飘色巡游、2023年端午节新时代文明实践亲子家庭包粽子活动、2023中山·黄圃龙舟文化节——黄圃腊味杯龙舟赛、2023黄圃腊味非遗美食文化旅游周等大型活动,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
观察团走访黄圃飘色。
将从五个方面继续“下功夫”
在一个实践中心基础上,黄圃镇16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筑了“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新格局。黄圃镇党委委员李华军表示,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常态化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讲宣传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李华军指出,黄圃镇将从五个方面“下功夫”,持续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首先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在高度上下功夫;其次要强化资源整合,在力度上下功夫;第三个方面是要强化政治建设,在深度上下功夫;第四个是要强化服务质量,在温度上下功夫;最后一个是强化宣传教育,在广度上下功夫。
“如今黄圃镇有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了阵地,要更好服务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结合黄圃镇特色,根据群众所需制定相应内容活动。”李华军表示。
专家建议:挖掘普通群众的闪光点
本期调研走访专家: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晓宽
“做得很实在,很有底气。”是彭晓宽对黄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印象。彭晓宽认为实践中心注重价值导向,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拓宽了群众实践的层次和覆盖面。“特别是我一到榕树下看到老人家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宣讲,那种自然悠闲的氛围让我眼前一亮。”彭晓宽表示这种状态感染了他,很震撼。
彭晓宽建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想办法让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做到教育人,感召人,服务人的效果,提升群众整体素养。其次是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层次覆盖面,整合现有的阵地、影视等各项优质资源,将文明实践活动与群众紧密结合。最后要树立典型引领示范,挖掘普通群众在生活、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闪光点,形成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
采写:南都记者侯玉晓 见习记者刘继贤 实习生黄敬奎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文明实践观察团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