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自评道“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4-04-15 09:30

4月15日,南都记者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获悉,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14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曾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去年底被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授予终身成就奖时,年过九旬的他写道: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图片

严文明。

充满诗意的“重瓣花朵”理论

严文明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华容,1958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他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等学术职务。

严文明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学教育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

李伯谦和陈星灿主编了一本《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除了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邹衡、张光直等考古学大家的文章,严文明的《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也列在其中。这是严文明于1986年6月为“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提交的论文。

“从想到这个结构到最后宣讲出来,不出一个月。”在这篇论文中,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也向周边文化区进行文化辐射,而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在严文明看来,中国北方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和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主的两大农业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文明拥有了一个宽广的基础,两大体系互为补充,使文明延续不断。

这个“重瓣花朵”理论既有学术质地,又充满了诗意。那次国际会议,大家都很佩服,中国的学者用一朵花的结构来解释中华文明的超稳定结构。1987年3月这篇文章被《文物》杂志重磅推出。严文明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去年底获终身成就奖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将“终身成就奖”授予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

终身成就奖,作为世界考古论坛颁发的最高荣誉,专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学术造诣深厚、对考古学领域影响⼴泛⽽深远的学者。这是论坛首次授予中国考古学家该奖项。

颁奖词说,“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

图片

严文明亲笔写下感言。

“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92岁的严文明亲笔写下了感言。

严文明桃李满天下,曾有北大考古文博学院1991级院友分享过课堂上的趣事:严先生的《考古学导论》是我们大学时光中唯一一门考试没有试卷的科目。记得那天到考试时间了,才见严先生腋下夹了一沓白纸施施然而来。他给每人发了两张白纸,转身在黑板上写题目。旋即写完,简单交待两字“答吧”,之后再不说话,教室里只听见纸与笔亲密的摩擦声……

校方称,严文明逝世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考古事业的重大损失,为沉痛悼念严文明先生,在北京大学红五楼5101室设立灵堂,4月15日12时至18日17时接受吊唁,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采写:南都记者 向雪妮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4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