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多发性硬化早诊早治 “神免蒲公英”活动在中山三院启动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4-04-16 14:26

多发性硬化等罕见病没有特征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存在看病难、诊疗难的困境,很多患者确诊后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疾病,全国神经免疫专家不超过一百位,面临“病患少、医生更少”的现状。

4月11日,“神免蒲公英-中山三学苑”系列活动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正式启动,“神免百城医生地图”被首批25名医生点亮,助力患者更快找到专业医生、更早得到规范诊疗。

图片

“神免蒲公英-中山三学苑”系列活动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启动。

 “神免蒲公英-中山三学苑”助力各地临床医生研修多发性硬化

“神免蒲公英”项目旨在通过中山三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中心的专业指导,让更多临床医生切实感受诊断、实验室检查、临床试验、治疗、指南等的实践与运用,提升诊疗水平,在症状和影像特征中快速筛查,帮助更多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化随访,最终形成“神免百城医生地图”,让更多患者找到专业的正确的神经免疫医生,加速诊疗进程。

“神免蒲公英-中山三学苑”系列活动中,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胡学强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陆正齐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邱伟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玉鸽教授等神经免疫团队专家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们一起,通过病房查房、随访门诊展示、生育与神经免疫性疾病多学科门诊展示、神影过关斩将、指南解读等形式,完成神经免疫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诊疗研修课程。

中山三院“神免蒲公英学苑”系列活动第一期辐射了16个城市,25位临床医生点亮 “神免百城医生地图”。

图片

神免蒲公英-中山三学苑活动第一期。

多发性硬化诊疗现状不容乐观

陆正齐教授在活动致辞中谈到,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好发于20岁-40岁的中青年人群,女性患者发病率更高。很多患者在确诊后才第一次知道这个疾病,很多临床医生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对“脱髓鞘”有了更多的认识。

多发性硬化易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症状。

不典型的症状和排他性的诊断标准,让这个罕见病面临着看病难、诊断难、治疗难的困境。  

图片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陆正齐教授。

多发性硬化治疗目标达标率仍偏低

谈及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胡学强教授指出,MS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MS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缓解期治疗。急性期治疗多采用短疗程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以减轻患者急性发作的症状。缓解期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为主要目标,疾病修饰治疗(DMT)是国内外指南及共识推荐的缓解期标准治疗药物。

在治疗目标方面,无疾病活动证据(NEDA)-3是MS的关键治疗目标,即无明确的临床复发、无确认的残疾进展、无新增T1钆增强病灶和(或)新发或扩大的T2病灶。

然而,相比欧美国家,现阶段我国MS患者NEDA-3的达标率仍然偏低。“究其原因,过往很长一段时间DMT药物可及性较差,基层临床认知不足,让很多患者在确诊的过程中走了弯路,造成了DMT药物使用率不足以及使用时间延误。2023年10月全国罕见病大会上发布一项有关MS的调研白皮书显示,确诊患者中仅有30.1%应用DMT药物,从患者确诊到开始使用DMT药物的时间长达3.7年。”胡学强教授表示。

图片

重视早诊早治,加强规范管理

“MS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就可以得到完全控制,甚至未来还存在治愈可能”,王玉鸽教授在交流中表示,中山三院在1998年成立多发性硬化中心后,神经内科共医治来自全国各地的脱髓鞘疾病患者5000多例,其中及时用上高效DMT药物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病情控制更加稳定。

不容忽视的是,MS平均病程约40年,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长程守护患者,全程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

从2019年开始,中山三院就以神经内科为中心,建立了MS的多学科随访门诊,在随访中通过影像跟临床的结合,动态监测疾病进展,及早发现疾病进展的征兆,同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和减少复发,在复发期最大限度地挽回神经功能损伤。

中山三院的临床实践证实,通过长期规律随访制定精准和安全的治疗策略,是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重要措施。

据介绍,经过20年多的积累,作为全国首家多发性硬化临床研究中心,中山三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数据库以及标本库,有助于深入、全面认识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早期诊断和规范、精准治疗。

图片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玉鸽教授。

编辑:李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