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派市场主体倍增任务,何止是欺上瞒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4-19 22:24
图片

近日,多位山西大同阳高县的基层干部反映,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据媒体报道,阳高县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完成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其中一位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这样的层层摊派实在吃不消。

多地政府提出“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有利于自我加压,进一步为市场主体的孕育和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为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竟然出现了层层摊派,并因此导致层层弄虚作假,实在匪夷所思。当地上级每个月都分配任务,还指定具体数字,压力最终落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市场主体增长“成绩卓著”,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4956户,其中企业和涉税主体占比分别达到49.61%和67.55%。但通过造假方式新增的市场主体有“数量”无“质量”,新增数字很亮眼,可有的市场主体只是个数字,有的规模是个小店。借用某基层干部的话说,实际上对经济发展一点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之所以凑数字,是村里为了完成乡镇摊派的任务,乡镇为了完成县里的考核任务。这种新的“数字政绩”,不但增加了基层干部乃至群众的负担,而且是在欺上瞒下、误国欺民。近年来,市场主体的增长情况,往往作为观察和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和政绩的重要指标。当这种数字政绩中存在严重的水分,不但会误导上级决策,也会导致市场失真,继而误导投资者。

众所周知,真正的市场主体——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公司,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例如解决社会就业。而弄虚作假出来的市场主体,则不具备一般市场主体应有的价值,只是满足了上级有关方面的政绩需要。这与以往“数字出官”没有多大区别,也是一种数字造假。只不过,直接的造假者是被逼无奈的村干部,而上级有关方面则享受着造假带来的红利。

如今媒体报道捅破了当地市场主体增长的数字泡沫,山西有关方面应视为举报信,对这种摊派市场主体倍增任务滋生的造假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严肃追责。同时,其他地方的“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或者将市场主体增长作为考核指标的地方,也有必要吸取教训,防止任务层层摊派演变为层层造假。

发展经济要有基本常识,即改变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自然分娩,而不是乱用“催产药”。可见,有关部门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的同时,也要通过鼓励举报、明察暗访、巡视巡察等方式,对市场主体新增情况进行摸底掌握,对人为“注水”情况进行纠正,为决策者、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

文l冯海宁

编辑:何起良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5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