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广州女性怎样看病?广医三院创始人见闻录面世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4-04-23 20:51

4月22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人民出版社与永庆坊·钟书阁联合举办了《富马利中国见闻录》新书读者见面会。

图片

广医三院创始人见闻录面世

在荔湾西关,有一所被老广人亲切称呼为“生仔医院”的百年老院——柔济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这所医院创办于1899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少有人知道的是,它的创办者是一位美国医生。

1884年,美国传教士富马利女士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中国行医之旅。其间,她于1899年在广州逢源大街的“猪村”先后建立起广东女医学堂及附属柔济医院、端拿女子护士学校三所医疗机构。

日前,由富马利本人所著的《富马利中国见闻录》经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录了其在中国期间生活、行医、著述等经历,为我们了解现代医学“西医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最早的女性医者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

图片

清末民初女性得病后基本“自生自灭”

曾任广医三院内科医师、副院长的陈安薇是该书译者之一。陈安薇的父母也在广医三院工作,她从小就对医院早期历史耳濡目染,但在翻译这本书时,富马利女士眼中的当时女性现状,还是让她留下深刻印象。

“晚清时女性地位的低微,虽然在书里读过,但从第三方的视角去看,感受更深”,陈安薇说,当时民间基本没有女医生,“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得病后,基本是“自生自灭”,生孩子时,也只是民间接生婆来帮忙。

另外,当时民间使用的一些落后的医疗手段,也让她唏嘘,比如香炉灰被当药来吃、井底泥被用来冷敷伤口。

富马利还多次遭遇这样的情况:女性患上了大家认为的绝症,家人们提前给她穿好寿衣,将她安置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任由她自生自灭而拒绝施救。

富马利看到当时的状况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救治病人,“她是非常‘接地气’的,她的初衷是想来传教,但她看到了草根阶层缺医少药的状况,刺激到她,想到为女性治病,还要培养中国的女医生”,陈安薇说。

图片

曾任广医三院内科医师、副院长的陈安薇(左二)是该书译者之一,她在读者见面会上向大家展示部分老照片。

创办女医学堂 培养全国三分之一女医生

在开办了柔济医院后,医院坚持每周进行一次义诊,不收诊金,还会赠药,“我看到过那时候的义诊相片,有护士在导诊,看病的人从穿着上就能看出是穷苦人家”,陈安薇说。

当时,广州已有国内最早的西医医院博济医院,富马利的柔济医院创立后,除了引入当时的西医技术外,她还注重公卫和疾控方面的宣教,比如教生育过后的女性怎样预防子宫脱垂,她还引进了华南地区的第一位公卫护士,引导大家接种那时已有的天花、霍乱疫苗。

富马利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建了广东女医学堂,专门培养女子学医,“第一批5名学生,第二批也是不多,后来慢慢增加”,在学堂中,女子们被教导内、外、妇、儿各类专科知识与技术,包括助产技术、妇产科学等。

据统计,至1933年12月,全国列入统计的医学院校有28所,其中只有夏葛医学院(由富马利创建的广东女医学堂更名而来)与上海女子医学院招收女生,1932年全国医学毕业生3655名,女生有619名,其中有214名从夏葛医学院毕业。

图片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新书读者见面会在永庆坊·钟书阁举办。

为女性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女医学堂不仅培养了可以为女子看病的女医生,还给当时地位低下的女性带来新的出路。富马利当时的女助手、学生罗秀云,后来成为有名望的医生,也凭借独立的事业摆脱了14岁时以125美元价格买回她作妻的丈夫。

“目睹了清末民初众多女性的悲惨遭遇后,富马利认为,女性地位之所以不如男性,是因为她们无法独立赚钱,如果她能够将更多的中国女性培养成医生或护士,那这些女性就能独立赚钱,摆脱对男性的依附”,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任教师杨智文在书中写道,富马利的记载,提示了她创办三所医学机构的心路历程。

陈安薇还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女医学堂的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对他们,富马利有一项语言要求: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学会跟广州人讲广州话。

“我觉得这是一种主动融入广州的决心,这种传统一直在学堂和医院流传下来,我妈妈当年是在江苏长大,来广州时,院长就向她提要求:三个月内要学会跟病人讲广州话,后来我妈妈一辈子都能讲广州话,有苏州音的广州话”,陈安薇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白恬 

编辑:李文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李文745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