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给顾客“贴标签”,错不在用户画像技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4-27 22:42
图片

MAX&Co.店员给消费者发来的“顾客维护表”。

近日,南京一消费者在大众点评贴出投诉评论,称在江苏南京金鹰世界商场的MAX&Co.服装品牌店消费后,收到销售人员错误发送的“顾客维护表”,当中也包括了对这位女士的评价。“实力一般”“喜欢还价”“男人不给力”“很胖”等等,这些词语被店员用在了对门店消费顾客的评价上。

MAX&Co.是奢侈品牌Max Mara旗下的副牌,MAX&Co.品牌定位面向年轻时尚的都市女性群体。我不想说消费者数据保护,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我想说的是,某种意义上,这个风波呈现出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微妙互动。

企业普遍存在客户管理系统,在营销中会使用用户画像,这都是正常的。对顾客打标签、做描述是为了做精细化服务,也方便做数据分析,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个工作对于电商或者网络服务,都是在使用中自动生成的,但对于线下餐饮、服装店,就需要店员手动输入。这就会出现人的素质和系统的匹配问题。

很多好的服务感受,都必须依靠这样的客户管理系统,但这就意味着顾客要留下自己的信息。比如,酒店会给刚好过生日的客户送一个生日蛋糕。可收集了信息,就有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万一泄露了怎么办?那么,保险的做法是,即便描述顾客,也避免使用贬损性、歧视性的说法。

“实力一般”“喜欢还价”“男人不给力”“很胖”等描述,都是非常口语化的,用的也是社会上流行的词汇,自然也带有褒贬之意。但如果换成“价格敏感顾客”“倾向于更多的协商价格”“男性同伴态度暧昧”“体重偏高”等中性化的描绘,即便泄露,问题也小得多。

引入这种系统,肯定是要做培训的,系统供应商会派人来教店员使用。或许培训师没有教店员使用中性化的描述,以避免风险。或者培训师教过,但培训师无法短时间内提升店员的语言能力,即便教过也执行不了。最后,各种口语化的、贬损性的描述就流出来,继而损害到品牌声誉。

其实这类内部描述泄露引发的风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2年的时候,就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流出的标签里包含“20-30岁,瓜子脸,白皮肤,长发”“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虽然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但或许是因为巧合、或许是海底捞培训到位,流出的描述中,都没有贬损性评价,事情引发的反感就小得多。

所以,当一个客户管理系统收集更多的顾客资料的时候,就要求有更高的店员素质,当店员素质跟不上系统要求,就会带来更大风险。Max Mara虽然是奢侈品牌,但在店员素质上,似乎和普通服装店也没有太大区别。

这并非Max Mara集团第一次在保护消费者信息数据上翻车。早在2021年的央视“3·15”晚会中,就有记者揭露其品牌位于上海港汇恒隆的门店,使用监控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在消费者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搜集了大量人脸信息,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Max Mara的管理层激进地使用技术,完全没有考虑到消费者隐私,归根到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技术不匹配。

相比之下,真正的技术大咖、专业部门,反而呈现出更高层次的认知。比如,马斯克对AI的忧虑,国外教育监管部门、中国教育部都限制校园人脸识别,这种担忧才匹配对技术的认知。为技术确定边界,让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是侵犯人类,需要成为社会共识。 

文l刘远举

编辑:何起良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53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