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画传》出版,专家学者共论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5-09 12:17

2024年5月7日上午,为纪念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教育家王瑶先生110周年诞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的《王瑶画传》新书发布会暨“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和他的世界”专题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追怀王瑶先生的卓越贡献,重温他为学术、学科、学生所奉献的一生,并启迪和激励青年学子。

图片

《王瑶画传》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众多学界重要人士出席,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清华大学教授解志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李今、杨联芬,王瑶先生的学生代表钱理群、温儒敏、陈平原,《王瑶画传》执笔者袁一丹、季剑青、张丽华等四十余人。

图片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副主席首先致辞,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对《王瑶画传》的出版和专题展开幕表示祝贺,并对王瑶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的奠基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王瑶先生都倾注了很大的心力。

图片

任羽中致辞。

任羽中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到,王瑶先生的学术生涯和对现代文学学科的贡献,是北大乃至全国学术界宝贵的财富。他强调了王瑶先生在学术组织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努力,并对王瑶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表达了敬意。

图片

杨立华致辞。

杨立华院长则着重介绍了“文研馆·大先生”系列的重要性,他提到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前辈大家的风采,这种精神风貌对后来的传承者具有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图片

汲传波致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在致辞中表示,王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力量是时代的标杆,北大出版社以传承文明和弘扬学术为己任,出版《王瑶画传》是对王瑶先生精神和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

图片

贺桂梅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代表中文系发言,她强调了王瑶先生对北大中文系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研究中的领导地位。她提到,王瑶先生的研究不仅贯通古今,综合文史,而且始终在中国文学整体视野中思考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图片

刘勇致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王瑶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具有奠基之功。他的贡献在于贯通古典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以及把握文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

图片

钱理群发言。

钱理群教授的讲话着重于王瑶先生的学术贡献,他提出王瑶先生的学术优势在于学贯古今,既深谙古典文学,又精通现代文学。他强调了王瑶先生的两大代表作《中国新文学史稿》与《中古文学史论》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以及王瑶先生在鲁迅研究方面的贡献。他还提到王瑶先生对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三大贡献:文学史的历史科学定性、文学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典型文学现象的理论方法。钱教授认为,王瑶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巨擘,也是北大精神的象征。

图片

温儒敏发言。

温儒敏教授则从个人经历出发,回忆了与王瑶先生的交往和王瑶先生的个人生活。他描述了王瑶先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如其抽烟斗、关心时事等。温教授提到王瑶先生在1949年后主动承担新文学学科的建设,并对《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编写和影响进行了回顾。他强调王瑶先生是一个具有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鲜活人物,其作品和人格都体现了个性和时代精神。

图片

陈平原发言。

陈平原教授的讲话则是对王瑶先生风度与精神的追怀,他提到了为何在王瑶先生诞生110周年之际组织系列纪念活动,包括重刊王瑶著作和筹划学术文献展。他表达了对王瑶先生学术精神的敬意,并认为王瑶先生的学术与生命经历应放入整个大时代背景中来理解。

图片

《王瑶画传》揭幕。

发布会上,还举行了《王瑶画传》新书揭幕仪式,由李敬泽副主席、任羽中副校长、杨立华院长、陈平原老师、夏红卫书记共同为新书揭幕。此外,乐黛云、严家炎、王得厚、凌宇、王瑶先生的夫人杜琇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王瑶先生的怀念和敬重。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王瑶画传》是“文研馆·大先生”系列的第一本,该书不仅回顾了王瑶的治学成就,还呈现了他作为学人的完整形象,还原他所遭际的时代。全书收录的200多幅图片,涵盖王瑶不同人生阶段的照片、手稿、著作、藏书等,此次披露的珍贵照片与图像资料,原本散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大部分是首次与读者见面,里面隐含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

图片

《王瑶画传》出版和专题展的开幕,不仅是对王瑶先生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学术精神的传承。王瑶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风范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编辑:黄茜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黄茜969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