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参与无障碍建设的情况如何?针对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无障碍建设工作牵头部门不明确等问题,法规提出了哪些举措?南方都市报推出“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邀请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共同展望“有爱无碍”美好未来。
本期访谈的是江苏开放大学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周序洋。周序洋是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从事无障碍事业工作近20年,参与制定了《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
周序洋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近一年以来,全社会参与无障碍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接下来各地亟需通过普及无障碍理念、加强无障碍建设全过程监管、做好信息无障碍,进一步满足各类有需求者。
南都:您认为我国的无障碍建设,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如何评价目前所取得的成果?
周序洋:我们国家的第一部无障碍建设标准,是1989年出台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属于部颁标准,这也是我们国家规范化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开始。历经多年发展,从阶段上来说,国内的无障碍建设属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大中型城市、沿海城市,包括深圳、珠海等地,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各地的发展程度,还是存在一定差别。
最近这几年,国内确实是涌现了很多的成果,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例如2012年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颁布实施了。这部法律是近年最大的一个成果,它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了法治化阶段。
周序洋(右)担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与此同时,无障碍事业也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自己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特聘教授,学校现在开设了无障碍管理专业,我也在参与他们的专业建设,参与编写20余本专业教材。总体而言,国内无障碍建设已经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再到无障碍城市、无障碍村镇建设,逐步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相匹配、相吻合。
南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近一年来,从社会各界的反馈和您的亲身感受来看,这部法规取得了预期效果吗?
周序洋:法规出台以来,全社会参与无障碍建设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无障碍建设的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地方性法规都在不断涌现,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的创建在全国也是如火如荼。
比如说,从“十五”五年计划开始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评审工作,之前是每一个五年计划做一次评选。现在国家对“无障碍城市(县)”评选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改进评审办法,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每2年做一次评选,把它变成了一个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各地申报创建的热情很高。但因为新的评审办法更加严格,很多地方即使申报了,也不一定能够通过创建审查。
《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考评标准》。
我最近正在指导江苏几个城市的创建工作,残联、老年协会等组织都会积极参加督导、体验,以前大家也会做这种工作,但频次没有现在这么多。我们还看到,国家检察机关在法规出台后,主动针对无障碍建设问题开展公益诉讼,很多城市也将组织相关的督导、体验、开展公益诉讼,作为工作任务去执行。所以我觉得,过去这一年的发展可能比以往两三年的发展都要快,法规出台的效果非常明显,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南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许多事项做出了规定,例如对盲道的建设,具体到了主干路、主要商业区等区域,没有对其它地方作硬性要求,您认为这是基于哪些考量?
周序洋:关于盲道建设,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首先,一条道路建设盲道,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其次,盲道占用的空间多,一条人行道3—5米宽,铺设盲道、保证盲人通行净宽,可能就要占用1米左右;再次,如果严格按照“盲道优先”的原则,盲道的建设、管理难度其实非常高。但回过头一看,实际使用盲道的人并不多,这也是当前社会反映最多的问题。
我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有需求者较为集中的地方,盲道往往建设不好,没有需求的地方,反而建设了很多盲道,结果有需求者因为盲道不通畅常常抱怨,一般人则觉得盲道对他们的行走造成了不便。《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城市主干路、主要商业区等无障碍需求比较集中的区域要设置盲道,反过来说,就是其他地方不必设置盲道,我觉得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该建的地方把它建好,不必建的地方就不要乱建。
珠海某商圈前广场,铺设的盲道出现中断。
关于盲道建设,我最近在参与南京市无障碍建设法规的编写工作,也参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初稿的内容,我个人的理解是,对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宽度小于3米的人行道,可以通过豁免程序,仅设置提示盲道,提醒有需求者注意安全。
同时,我也建议运用更多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逐步代替当前的物理盲道。比如,江苏的一些城市在做无障碍导航地图,之前杭州亚运会期间,有位盲人火炬手使用智能导航犬导航。日常生活中,盲人通常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如果他面临这个范围以外的、远距离的出行需求,往往需要的是点对点的无障碍服务。如果能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做好点对点的服务、扩大盲人的活动范围,既能减少投资,效果也会更好。
南都:目前,一些地方仍面临谁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踢皮球”情况。以您的观察来看,您认为由什么部门牵头,或者以什么方式推动,会更有效、更科学?
周序洋:之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或者各地出台的法规、办法,基本都把住建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因为住房、道路、公共建筑的建设基本都归住建部门管理。以前大家只关注无障碍设施的时候,大部分工作都在住建部门手里,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交通出行、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等等事项都需要无障碍,交通运输、民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可能都要承担一定工作。
同时,对建设项目开展无障碍改造,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情,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地方的相应资金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的单位还希望在改造过程中拿到补贴。
所以,基于目前无障碍建设涉及范围广、责任部门多、资金渠道有待明确等情况,《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没有明确规定由住建部门牵头,而是提出由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有关部门。
我个人觉得,无障碍建设应该由各地的政府办公室牵头。像交通运输、民政、住建等部门,都是无障碍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大家在政府机构中地位平等,政府办公室可以去统筹协调这些部门。在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原则的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成立一个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或者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各地可以基于自身职能部门的职责,来决定这个小组放在哪个部门。
南都:您认为我国目前推进无障碍建设,比较突出的难点、堵点在哪里?
周序洋:我认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如何普及无障碍理念。很多人并不了解无障碍的含义,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无障碍,对此需要采取广泛宣传教育的举措,提升全社会的无障碍理念。无障碍理念的宣传应当是普适性的,比如最近江苏省残联牵头制作了一部无障碍建设动画短片,每集一两分钟、一共十几集,让老百姓更加清楚什么是无障碍。
“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团队测量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尺寸。
第二是如何加强无障碍建设的全过程监管。我长期参与建设项目的无障碍施工验收,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课题,就提出要明确政府主导和各个部门职责,同时要明确无障碍设施施工和改造全过程中各参与单位的主体责任。
第三是如何做好信息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建设“永远在路上”,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无障碍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比如说开发无障碍导航地图,或者利用智能辅助技术,帮助有需求者解决无障碍出行和居家生活等问题。我觉得只有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够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对出行无障碍、居家生活无障碍、社会服务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的需求。
“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系列报道
统筹:王靖豪
调研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编辑:王靖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无障碍城市深调研
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