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今年全国“爱眼日”宣传主场活动于6月6日在广东广州举办。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会同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指导,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防盲技术指导组主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办。
南都健闻记者获悉,经过近年来防控工作的开展,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为51.9%,平均每年下降多于0.4个百分点。
专家倡导远视储备管控从学龄前开始
“远视储备的管控应在学龄前开始,持续至12至15岁。”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在会上表示。
为什么要重视远视储备?最新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及,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
由于儿童青少年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即远视储备不足。
“为保护远视储备,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需要强调的是,远视储备如果超过相应年龄的上限,则应注意儿童是否患有远视眼。”在对指南的解读中,王宁利教授指出。
此外,在儿童眼球发育过程中,视力和屈光度的发育是相互匹配的。如果远视储备在正常范围内,还应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
城市儿童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近视率降低
“眼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和非医疗因素,非医疗因素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介绍了城市眼健康指数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率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同时,视觉问题与环境变化也对城市居民眼健康构成挑战。
为此,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多机构于2023年全国爱眼日启动城市眼健康研究工作,为城市居民的眼健康提供了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这一项目的持续开展,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眼健康意识,推动城市层面的眼健康建设。
根据相关研究,林浩添教授发现,“城市儿童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3年近视发病率降低9.1%。城市绿化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近视患病率降低 3.6%。”
活动上,历时近三年打磨而成的《写给全家的护眼书》科普书正式揭幕。林浩添教授介绍,该书全面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科普需求,并融入了前沿科技智能与多语科普元素,使眼健康知识更加普及化、国际化,不仅是一本匠心独运的科普读物,更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眼健康宝典。
创新科技赋能 科普、义诊惠民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联合发起的科普口号、海报征集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作品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科普讲座环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家余敏斌教授、近视防控专家曾骏文教授、眼底病专家吕林教授和白内障专家吴明星教授受邀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场生动的科普讲座,面对面互动交流答疑解惑。
此外,来自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治疗与防控、角膜病等多个专业方向,近20位眼科大咖,在活动现场为近200位市民群众提供了专业的眼科义诊、咨询和建议。此次义诊还特别引入了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发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为民众带来了一站式眼健康检查服务体验。通过5G医疗专网,检查结果瞬时上传至移动眼健康平台,实现远程线上阅片和即时反馈,让市民享受到了“送医上门”的新型智慧远程眼科诊疗服务。
为了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眼健康知识,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眼智趣游园会。“视界飞盘”“睛彩测试”“眼帘投壶”“光明飞行”等趣味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公众对眼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实习生 马力丹
通讯员 邰梦云 唐艳丽
编辑: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