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4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
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武韵湾区 传承美好”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佛山)主会场活动在佛山市启动。本次活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主题,以武术类 非遗项目为重点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主要活动有:启动仪式、“笑傲岭南”广东省武术类非遗项目展演、咏春拳千人展演、广东省第五届非遗购物节、“遇见•非遗”成果展等。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
全省各地也同步开展了分会场系列活动,近500场非遗展示活动轮番上演。包括: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暨沙湾非遗古镇揭牌仪式、深圳的“新国潮”——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珠海市非遗系列活动开幕式暨珠海高新区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汕头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遇见•非遗”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交流活动、“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2024河源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猫狮少年》舞蹈快闪活动、阳江(江城)端午逆水龙舟赛、2024年“齐来趁墟”助力百千万工程 促进文旅消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茂名分会场系列活动、肇庆龙舟非遗“Ye”活动、“讲非遗故事 传潮州文脉”活动、揭阳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等,全面展示全省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和创新实践。
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
广东非遗发展现状如何呢?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8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71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62人;建设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个国家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个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
非遗的传承发展重在活化,除了节庆和展览的展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非遗,还有什么活化方式呢?记者发现近年来,非遗的活化传承发展主要朝着在历史街区、村镇的聚集化传承发展、“非遗在校园”常态化、国际交流“出圈”三个方向发展。
在历史街区、村镇的聚集化传承发展
非遗在历史街区、村镇的聚集化传承发展,是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点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关要求。2022年《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鼓励各区探索符合本区域实际的非遗聚集化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探索非遗在历史街区、村镇聚集化传承发展的机制。 近年来,广州积极探索岭南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主会场活动选定在沙湾古镇举办,并同步进行“沙湾非遗古镇”揭牌仪式。作为广东省首个明确命名的非遗古镇,对于促进广州非遗在历史街区、村镇聚集化传承发展,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广州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沙湾古镇里的广东音乐研习社
番禺沙湾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鱼灯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古村落”等荣誉称号,是目前广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沙湾作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近代产生了广东音乐“奠基人”何博众,以及“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创作并流传有《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名曲,蜚声中外。近年来,番禺区大力支持沙湾在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促进非遗聚集化发展和跨界融合,成为广州非遗的重要聚集地。
目前,古镇已进驻非遗项目和店铺 32个,非遗传承基地和工作站遍布沙湾,“非遗在校园”传承活动持续活跃并屡屡获奖;非遗经营性转化成果喜人,部分非遗店铺2023年直接经营性营业额更已超7500万元。 日前,番禺区新出台了《番禺沙湾非遗古镇培育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古镇非遗聚集和品牌优势,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沙湾非遗古镇培育成为在大湾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遗聚集区标杆。
除了沙湾古镇,广州最有名的非遗街区当属永庆坊。传统和现代碰撞、历史与现实交织,让永庆坊成为兼具“西关风味”与“现代时髦”的代表。在这里汇聚了西关风情、骑楼建筑、岭南曲艺,是最能体验岭南文化风味的地方之一。经过“微改造”后,永庆坊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实现了历史街区的活化提升,成为广州历史城区文化旅游新名片。
2020年8月,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街区按照“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首批确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成为展示广州非遗、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非遗在校园”常态化
广东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一直推动植入式的“非遗进校园”向常态化的“非遗在校园”转变,让青少年学生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 以广州为例,2020年,广州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规定:“鼓励、引导中小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人素质教育体系。”同年出台的《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 2022年)》指出:“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校园。”2022年 5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非遗“进校园”提升到“在校园”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2015年开展了广州市“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传承生态学术研讨会”、2018年“绣美校园——广绣进校园”系列活动、 2020年广州市“非遗进校园”交流会及2020年出版《羊咩带你“叹”非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读本》等实践和学术活动,系统梳理了广州市“非遗进校园”的情况、亮点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常态化、体系化、在地化的“非遗在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的少年功夫
近年来,广州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非遗传承的学校。比如红基学校,多年来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文化,开设灰塑、砖雕等与非遗传承的学校。比如红基学校,多年来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文化,开设灰塑、砖雕等与非遗有关的特色社团。其中以灰塑社团尤为突出,其开办的向日葵灰塑社团在20多年间培养学员累计达770人。目前,红基学校已分别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24-2026年)”“番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广州市民间艺术传承教育(灰塑)特色学校”。
还有沙涌小学的鳌鱼社团也是全市闻名。沙涌小学于2010年组建鳌鱼社团,积极传播推广沙涌鳌鱼舞,鳌鱼制作并将鳌鱼舞纳入沙涌小学的地方特色课程。此外,还有人选2023年广州市首届“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的新桥小学。该校多年来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文化,学校书院教育以“德润文武 志在九成”为理念,设置“润德”“文韬”“武略”三大课程,开设了武术醒狮、书法、古筝、国画等社团,其中武术醒狮社团尤为出色,是番禺区的特色社团以及石碁片区的品牌社团。
非遗国际交流“出圈”
今年2月10日至11日,来自广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宁英歌舞在伦敦市中心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精彩亮相,为伦敦的新春庆典活动频添亮色。
普宁英歌此次伦敦之行,引发了海外媒体和众多自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英歌舞服装道具特色鲜明,表现形式极具张力,舞蹈动作铿锵有力、节奏强烈,现场气势豪壮、气氛浓烈,具有欢乐祥和的寓意。在巡游现场,英歌队成众多巡游队伍中最受欢迎的一支,围观群众纷纷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广东非遗的赞叹。在互联网上,也有众多网友被来自中国广东的传统舞蹈所震撼,留言表达喜爱之情。
代表中国非遗的广东“英歌舞”走向世界“出圈”,是近年来广东越来越多非遗项目积极参与中外非遗与文化交流互鉴活动的亮点之一。
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人。
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立足传统、寻求创新,是活化非遗的重要思路。在新时代,这些非遗传人又是如何传承非遗艺术的呢?
陈文敏:希望更多高校年轻人投身广彩
陈文敏,男,1961生于广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产广彩项目保护单位法定代表人、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等。他从事广彩事业45年,带徒授艺1000多人,主持设计广彩作品1000多件(套),代表作被故宫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参加“广交会”共33届,国际博览会8次,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推动广彩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陈文敏
如今,其女儿陈韵诗也是广彩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敏说,广彩的问题是传人太少了,关系到投人和产出。传统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学习时间比较长,回报偏低。但对广彩感兴趣来体验的人很多。进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推广宣传广彩,举办体验班都很受欢迎。
对于广彩的未来发展,陈文敏希望吸引更多高校年轻人加入广彩创作这个队伍。他说:“近几年,我女儿读完硕士后,也回来接班了。她设计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比如广彩耳环等首饰。”
刘钟萍:让年画进校园和博物馆,也进市场
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人,90后刘钟萍人称“年画女侠”,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国家级传承人冯炳棠,曾受邀到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举办主题讲座。
2014年,学旅游管理专业又喜欢传统文化的刘钟萍来年画工作室面试讲解员。“我是以讲解员身份进入年画工作室的,从了解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开始,遇到问题就拿着小本子去找师父冯炳棠问,师父通常是一边给神像描金,一边讲给我听。那些写在书里的关于年画历史记录的字句,在师父幽默生动的讲述中活了起来。”
刘钟萍
从此,她爱上了年画,跟师父学习年画手艺。她推动“年画进校园”和“年画进博物馆”。刘钟萍认为,年画进校园和年画进博物馆也是年画重回现代生活的一种顺势而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但也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今后,将致力让年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首先要重构对年画的需求,培养使用年画的习惯。2016年,因为国家的“非遗人群研培研修计划”,她进入清华美院进修,回来后开办了“年 画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上百场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切实回归到年画本质特征来回应市场的需求。
曾昭鸿:以“榄有文化”为概念跨界开发
曾昭鸿,1955年出生,广州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榄雕镶嵌技艺创始人等。
他1972年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师从区宇仁学习并从事榄雕技艺。曾昭鸿主持编著、出版《广州榄雕》《榄雕》等著作弥补了广州榄雕在资料记录、技艺教材等方面的缺失。他还通过开设榄雕传承班、“非遗进校园”活动、讲座等形式,先后培养学生数百人。2016年组建了榄雕传承师资团队,分别在10所高等院校、中小学开设榄雕常态化课程。“我们筹建师资团队,出版教材和教具,形成可复制性的技艺输出,还实现了对香港部分学校进行线上互动教学,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曾昭鸿
对于榄雕如何创新发展,曾昭鸿表示,要在题材和成品搭配上不断地创新,像去年新创作的岭南佳果(荔枝)挂坠,被选送为国礼进行对外交流。很多实用性的挂饰手串类作品,受到年轻人 欢迎。此外,以“榄有文化”为品牌概念,与其他非遗横向开发进行跨界合作,已尝试榄仁月饼,榄肉粽等,反响很好。
唐志茹:让钉金绣裙褂走上T台秀
唐志茹,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传承人,第20届 “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第三届广东纺织服装非遗推广大使。2002年,她与丈夫邓启荣成立广州小茹裙褂设计室。“小茹裙褂”2015年被评为广州市市级非遗保护单位,2017年被评为广州市花都区非遗传承基地。
唐志茹
在非遗日的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唐志茹展示了小朋友的钉金绣裙褂。她说,钉金绣裙褂定制挺受欢迎,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缺传人。儿童款的钉金绣裙褂很多人订。但现在传统手艺回本时间太长了,愿意入行的人不多。一套小男生的钉金绣裙褂20天可以绣完,但小女生款一套更花功夫,需要 40天左右。
钉金绣裙褂如何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唐志茹说,我们除了参加政府组织的推广以外,还会去参加各种不同的T台秀,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这门手艺。我们会把这种传统的手艺做到时尚的礼服上,或者是日常穿着的衣服上,让他们感受传统手艺之美。
何世良:让砖雕创作更符合当代审美
何世良,1970年生,省级非物遗项目砖雕传承人,广东首届传统建筑名匠。自小深受沙湾古建筑艺术熏陶,1986年进人木雕厂当学徒,师从木雕大师胡枝,学习广式家具雕刻和设计。后转为从事砖雕,广泛考察和搜集珠三角、江南、北方等地的砖雕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融各家之长。以宝墨园镇园之宝巨型砖雕彩壁《吐艳和鸣壁》成名,东莞粤晖园砖雕《百 蝠晖春》是其技法成熟之作,后者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中国最大砖雕。
何世良
何世良的工作室就位于“沙湾非遗古镇”,他认为沙湾是一个很好展示非遗的平台。他还致力于非遗进校园推广工作。对于砖雕的创新发展,何世良表示,首先一定要继承优秀的东西,然后结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做新的作品。比如在传统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现代题材、现代视觉效果的作品。同时,我一直都在推广我们广府的一些传统建筑,广府文化除了砖雕以外,我也希望能够推动木作发展。广州传统建筑的所有元素,怎样跟现当代建筑有机融合,这一块也是我以后想推动的一个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朱蓉婷 实习生 裴晗
编辑:许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