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保险行业再次传出下调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消息。
6月13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联系了多家寿险公司求证,保险公司是否将下调预订利率或在6月底下架预定利率为3.0%的保险产品。有头部寿险公司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证实了这一情况,下个月将停售预定利率为3.0%的年金险产品。亦有部分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未收到监管的明确通知。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预定利率再次下调,与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有关。预定利率下行,寿险公司利差损隐忧逐步缓解,新型产品占比提升,长期来看,有望引导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
某头部寿险公司:将停售预定利率为3.0%的年金险产品
近日,有业内消息称,部分保险公司将在6月30日停售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将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且新产品已经报备成功。
6月13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联系了多家寿险公司求证,保险公司是否将下调预订利率或在6月底下架预定利率为3.0%的保险产品。多家机构表示:“目前没有接到监管明确通知。”
不过,有家头部寿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此前监管有组织保险公司召开座谈会,我们公司内部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动向,下个月将停售预定利率为3.0%的年金险产品,但预定利率为2.75%的年金险产品具体上线时间还没确定。至于其它险种的产品,我们目前还没收到停售通知。”
实际上,市场对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再次下调已有预期。2023年7月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曾迎来一次集中下调,由3.5%下调至3.0%。今年年初,监管亦多次对分红险实际分红水平、万能险结算利率指导下调。随着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尤其是年利率3%以上的定期存款产品近乎绝迹。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影响业绩,导致机构对降低负债成本的需求上升。市场对保险产品利率将再次下调的预期也越来越高。
招商证券非银金融研究团队此前也预计,寿险方面,考虑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调降和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行趋势,不排除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在年内再次下调的可能性。
预定利率调整有助于险企缓解“利差损”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监管层面下调预定利率,与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与产品定价的预定利率是挂钩的,它对寿险公司或者说整个行业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旦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预定利率高于当期投资收益率,再加上一些运营成本等,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利差损风险。
据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分析,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拖累险资净投资收益表现,而负债端预定利率相对刚性,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隐患加大。2023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23%/3.60%/2.70%/2.61%,均不及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4.5%)。同时叠加考虑在产品结构更倾向于理财型产品的背景下,人身险利源依赖“利差”,行业“利差损”担忧情绪加深,导致估值承压。
此外,徐康指出,偿付能力、新准则等多重因素桎梏资产端发挥,负债端仍是缓解“利差损”的较优选择。“从海外经验来看,日本寿险行业亦长期面临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其核心解决路径包括加大海外投资与下调预定利率。前者目前从外汇额度管制的背景下有一定实施难度,下调预定利率或成为当前我国人身险行业缓解‘利差损’的较优选择。”徐康说道。
“引导寿险公司预定利率下调体现监管部门防范利差损风险信号,未来行业聚焦长期储蓄和保障型产品已逐步成为共识。”郭金龙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预定利率下行,寿险公司利差损隐忧逐步缓解,新型产品占比提升,长期来看,有望引导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忠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利率风险是寿险业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在长端利率趋势性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或成行业趋势,通过调整预定利率有助于险企优化刚性负债成本和防范利差损风险。从微观层面来看,此举有助于险企平衡稳健经营与潜在风险防范;从中观层面看,有助于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储蓄保障型寿险产品优势仍存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其与投保者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忠言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预定利率是人身保险产品定价的关键因子之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就意味着相关保险产品价格上涨,带给投保者的利益也就降低了。
在多位专家看来,停售潮之后,与此前相似,行业或会面临销售疲弱的一段真空期。“调降预定利率,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储蓄保障型寿险产品的吸引力。不过长期来看应会逐步恢复常态。”郭金龙告诉记者。
据招商证券研究员此前分析,从中长期看,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刚兑的市场稀缺性正在逐步显现,储蓄类产品需求持续存在,后续保费预计将逐步恢复正常。
那么,预定利率下调至3.0%后,与银行的储蓄、理财产品相比,储蓄型寿险产品是否还具有足够竞争力?对此,多位受访专家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一方面,储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今年6月以来,多家国有行、股份行先后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除活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出现调整外,多家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也出现明显的下调。多位专家均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从中长期看,市场无风险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这些都给保险业调降预定利率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郭金龙指出,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收益是锁定的,长期来看,收益率相对较高。蜗牛保险经纪首席精算师兼联合创始人李致炜对此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表示,利率下行大背景下,投资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避险需求较高,而与储蓄、理财产品相比,储蓄型寿险产品具备锁定长期、稳收益的能力。
消费者须警惕“炒停售”误导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在即,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警惕保险营销员借此进行“炒停售”误导。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消息发布后,不少保险营销员都会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中发布“xx%预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即将停售,建议消费者抓紧‘上车’,赶上这一轮高收益。”“曾经拒绝4%复利,错过3.5%,很快3%也终将成为历史”诸如此类的话术。宣传的主要套路围绕“收益”文章。销售人员过度强调收益,将增额终身寿险类比理财产品,并用“刺激性”语言来激发消费者签单欲望。
那么,为什么行业内会经常出现“炒停售”的现象?郭金龙表示,一方面与销售员的动机有关,寿险业务员通过这样一种宣传方式去吸引投保人购买其产品,这在短期内具有提升业绩的效果,可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与消费者追求最大利益的心理有关,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通知,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短期内进行投保的可能性。
不过,从监管角度来说,“炒停售”是一直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明确规定,不得有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实际并未停售等欺骗行为。根据《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即使保险公司决定在部分区域停止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也不得以此进行宣传和销售误导。
甚至,针对个别类型产品被“炒停售”的行为,监管曾发文喝止。据了解,2017年,原保监会曾发布《关于炒停“返还型健康险”的消费提示》,严禁该类保险产品的“炒停”行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炒停售”是保险公司常见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往往对产品不是特别敏感。虽然监管有禁止‘炒停’的规定,但这一类宣传语往往在朋友圈出现,现象广泛、监管成本高,很难禁止。”
郭金龙表示,面对“炒停售”现象,消费者需理性对待,应根据自身真实需求去考虑是否购买相应的产品。在做选择之前,消费者应对不同公司的产品做适当比较,并且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进行购买。此外,郭金龙提醒消费者,还应根据具体家庭情况,包括未来家庭财务规划以及个人财务状况等,认真选择是否购买或是购买何种保障水平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营销专家赵大玮此前曾提醒消费者,“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中的3.5%指的是保额的增长,而非保费与现金价值。“这点特别容易形成误解,消费者须提前了解清楚。”赵大玮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中国精算师协会也曾提醒消费者,终身寿险前期退保损失大,因此并非“稳赚不赔”。中国精算师协会还提示称,有的保险营销员在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过程中涉嫌误导性宣传,请消费者予以警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编辑: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