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深聊会:委员共谋流动儿童保障,呼吁构建支持体系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4-06-30 23:10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流动困境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2024年6月20日,深圳市政协社会福利界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召开了关于“完善流动困境儿童保障、持续增进儿童福祉”的深聊会。会议汇聚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流动困境儿童保障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完善流动困境儿童保障政策,持续增进儿童福祉。

会议由政协深圳市委员会社会福利界委员张卓华主持。张卓华指出,流动困境儿童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脆弱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本次深聊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流动困境儿童提供更加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随后,政协委员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流动困境儿童保障的见解和建议。

图片

图片

现状

流动儿童面临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创业和生活。流动人口众多的深圳,随父母而来的流动儿童数量不少。当一座城市的未成年人多达300万时,必然会有一些细分的群体,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特殊的需求。其中,流动儿童往往面临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其权益保障和福祉增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委员建议

全方位关注

构建困境儿童综合保障体系,帮助流动困境儿童实现全面发展

深聊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们讨论流动困境儿童问题时,进行全面性的考量分析。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海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蒋雷持续关注非深户籍流动困境儿童多年,他认为,流动困境儿童由于户籍限制,往往难以享受到与深户儿童相同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

建议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流动困境儿童的福利项目,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保护。他还提出,应加强社区层面的工作,配备专职的儿童主任,以提供更专业和持续的服务。

市政协委员、社会福利界别召集人,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张卓华认为,流动困境儿童面临着教育机会不均、家庭经济困难以及社会融入难等多重挑战。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社会的潜在隐患。

为此,张卓华建议,应加大对流动困境儿童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做好困境流动儿童兜底保障。此外,还需加强社区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共同为流动困境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帮助流动困境儿童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形式创新

整合社会资源和文化力量,将未成年人保护打造成城市名片

深聊会上,多位委员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前瞻性的思考。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常委、深圳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房涛认为,除了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资源整合。她提出建立一个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共识,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儿童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创新方式,如利用有影响力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儿童保护项目的发展。房涛表示,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该在儿童保护方面做出表率,通过实际行动和创新举措,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中汇影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孙莉莉倡导通过文化力量为流动困境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有利于成长环境,通过电影等文化产品提升公众对困境儿童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她分享了自己作为出品人的电影《少年的你》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利用文化作品来传播正面信息,唤起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共鸣。她还建议深圳将未成年人保护打造成城市名片,提升深圳在儿童福利方面的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隆德慈善基金会发起人,深圳市利得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学通过分享自己资助孤儿教育的真实故事,呼吁社会各职能部门承担起责任,慈善机构以及有能力的个人积极参与,关爱弱势儿童,帮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他表示,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为流动困境儿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流动困境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细致入微

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的构建是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核心

深聊会上,委员们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家庭教育”。

市政协委员、社会福利界别召集人,深圳市源发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泽然认为,要帮助困境儿童走出困境,首先要关注其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他建议通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帮助家庭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预防和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市政协委员,罗湖医院集团居民健康管理中心(社管中心)副主任黄文静强调了基层医疗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早期识别和干预困境儿童问题方面,以及强制报告在基层服务机构的使用,建议后续逐步完善目前已有的服务体系的相互联系,为儿童保护打通"末梢血管”,真正程度确保未成年儿童福利和权益相关政策的落地和成效。家庭和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导致有些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但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她建议加强对家庭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二级调研员潘争艳认为儿童问题往往源于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她提倡在婚姻登记、生育等环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将科学育儿理念植入到每个家庭中。困境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力量的专业介入,包括心理辅导和专业戒瘾服务。她建议构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儿童保护体系,特别是关注涉案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关护服务和职业教育。此外,潘争艳提出了对少年警务的关注,认为少年警务在儿童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


专业建议

专业人士为流动困境儿童提出多维专业策略

来自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的刘西重和福田区维德志愿法律服务中心的陈烨玲,分享了专业视角下流动困境儿童保障的策略与实践。他们从家庭暴力和法律服务的角度,为流动困境儿童保障提出了专业建议。他们强调,要加强对流动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刘西重强调了反家庭暴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需要形成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理念;其次,加强儿童工作者特别是个案管理核心团队的培养;再次,深化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个案中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此外,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减少亲子冲突;最后,呼吁建立少年警务,明确维权与调解的区别,并期望深圳能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标杆,通过法律惩处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

陈烨玲从一线实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儿童不再简单地视为被保护对象,而是视为权益主体和能力主体,既要保障儿童的基本权益,也要发展儿童能力。首先,在权益保护方面,陈烨铃提出了困境儿童监护权、教育权、社会保障和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她认为,她认为,福利政策的调整应更加精准,以确保儿童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并建议通过个案化处理解决在现有福利政策覆盖不到的疑难未保个案;构建政府主导的跨领域、跨专业的未保服务体系和畅通政府职权部门与一线未保实务领域的对话渠道,来推动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有序更新发展。其次,在儿童能力发展方面,她认为,帮助困境儿童群体,首先要看到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再给予科学的家庭教育支持,改善家庭教育支持功能,促进儿童更好成长。


部门回应

深圳对困境儿童100%落实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

在关爱困境儿童方面,深圳精准排查、动态管理,守护每一个孩子。市、区两级均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对摸排发现的困境儿童100%落实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在讨论中强调了深圳市民政局在儿童福利工作中的核心角色,坦言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他提到,尽管深圳在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目前多以物质保障为主,精神关怀、社会融入等“软服务”相对薄弱,且对非户籍儿童的服务保障相对不够充分。他提议积极发动社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和支持个案管理中的专业服务,并希望政协委员、专业人士就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提供建言献策。同时,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设计针对困境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课程,提供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和教育他们。


形成合力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为流动困境儿童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障服务

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主任、机关一级巡视员廖远飞指出,目前儿童保护政策和制度设计上,还存在法律碎片化和机制衔接不足等问题,导致实际执行中出现困难,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才能够真正实施并取得效果。他表示,希望这次深聊会能为流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儿童福祉事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深聊会上,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分别就流动困境儿童保障问题发表了看法和建议。他们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流动困境儿童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障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陈荣梅

编辑:陈荣梅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陈荣梅1.0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