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观察报告:多元发行AI技术赋能下的电影新业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4-07-04 11:28

在刚刚过去的6月里,中国的电影人无不心系上海,而整座“魔都”的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也都闪烁着光影的魅力。以“电影之城”为主题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在这电影与城市的交相辉映中圆满落幕。南都记者在这十天里持续跟进、体验,以本文总结回顾本届上影节的三大亮点: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恢复活跃的市场活动以及务实切题的业内交流。

图片

新生

亚洲新人单元20周年

“亚新”人温情回归

宁浩、新海诚、曹保平、万玛才旦、高群书……这些电影人是亚洲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创作风格迥异,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职业生涯起点——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创立20周年。经历20年的发展,亚洲新人单元不断从中国及亚洲其他各国和地区发掘电影新人,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影节除了在展映影片中加入多部曾获亚新奖的作品“返场”放映,也特别邀请来与亚新奖紧密相关的嘉宾。

图片

“我就是从亚新出发的,我拍的、我演的,也都是普普通通、但又特别爱做梦的人。亚新,让我们被看到了。”在本届金爵奖颁奖典礼上,受邀出席的大鹏激动地说道——2018年,大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缝纫机乐队》入围亚洲新人奖,去年他更是凭借《第八个嫌疑人》获得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大奖。今年再次回归的他又有了新身份——亚洲新人单元的评委。

图片

本届亚新奖评委会主席曹保平,18年前也是亚新奖的获得者。回到当年梦想出发的地方,他感慨良多,“新人是需要机会的,需要舞台的。我们也都曾经是新人,所以也特别愿意去支持那些‘新生’的梦想。”曾在“亚新”成立初期,便一口答应邀约,挑起评委会主席重担的岩井俊二,骄傲而自信地说:“这是一个属于亚洲和世界的电影奖项,它让我看见了世界电影的长久未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栖身塔》在本届亚新奖中拿下了最佳摄影奖。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亚洲新人单元中,粤产电影《栖身塔》《冬旅人》入围且获四项提名。其中,由深圳市牛鼻子影业出品的电影《冬旅人》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提名;《栖身塔》则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及最佳摄影提名。最终,《栖身塔》在本届亚新奖中拿下了最佳摄影奖。该片由深圳市浩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张罗平执导,王雨馨、杨厚垚、陈禹岍等主演。电影讲述梁艳的丈夫因一场意外事故身亡,但接二连三的可疑事件让梁艳感觉丈夫还活着,内外交困之下,孤立无援的梁艳开始追寻真相、自我救赎的故事。担任摄影的黄绍辉同时也是另一部入围粤产电影《冬旅人》的摄影,他在两部作品中都创作出了极富故事感和情绪氛围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相信粤产电影的新生力量未来可期。

在星光熠熠的颁奖典礼之外,在本届上影节最富温情的一场论坛——亚洲电影沙龙中,历届亚洲新人单元评委、历届获奖与入围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亚洲新人单元的发展历程。在主题为“亚洲新人·共同成长”的第一场圆桌会上,制片人沈暘回忆起了“亚新”20年前的创业往事。在2000年初,沈暘刚进入上影节组委会团队时曾有机会出访当时风头正盛的釜山电影节,她看到了现场横幅上写着的“The Harbour of Asian Films”后深受触动。“我们一回来就想,作为一个A类电影节,有责任去创立一个新的品牌,必须去建立一种话语权。”沈暘说,“新人一定是一个产业的活力所在,电影史上每一次美学潮流的涌现也好,产业的迭代更新也好,往往来自于新人的勇敢表达和推动,敢于打破常规。”

在主题为“亚洲电影新浪潮”的第二场圆桌会议上,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代表,则聚焦了更宏观的话题,围绕着亚洲电影创作、产业交流展开讨论。导演黄建新谈到,“亚洲人是46亿,是全世界人口的62%。”光从这个人口数字上,亚洲的观众就值得电影人们更积极地去争取。

参与了《唐人街探案3》的日本制片人川村元气提出,未来希望寻找到一种“亚洲概念”,“能够和亚洲概念相通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或者一种根本的东西,我觉得是存在的。”他表示未来如果能够和中国的创作团队一起来创作的话,“我觉得可以不把它分为是中国制作或者是日本制作,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亚洲电影。”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将今年引进联合发行的《周处除三害》,作为一个亚洲地区合作的优秀范本加以推介。李捷透露,在阿里影业的新战略中,提出了未来希望将公司从中国电影公司转型为亚洲电影公司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影业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确保至少30%的电影作品源自亚洲各地或由亚洲导演创作。“或许,我们还可以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最好的当地电影公司一起,发起一个亚洲电影的人才联盟。不是一起去投电影,而是可以去发现在亚洲地区拍摄的亚洲国际电影,几家公司联合在亚洲地区发行,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李捷希望,通过亚新的平台,“未来20年,让亚洲电影成为全世界电影中最出色的那个样子。”

活跃

冲暑期、助出海

恢复生机的市场活动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另一大亮点是全面恢复生机的市场活动。据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开的数据,今年上影节的电影市场来访专业观众超过11000人次,展商数量达137家,大部分展商和观众都反馈“人气在肉眼可见地回归”。记者注意到,本届上影节举办的交易推介会内容覆盖了电影产业的前、中、后端整个链路。

在电影创作前端,影视IP的开发与文学作品改编版权紧密相关。电影市场官方主办了IP影视开发大会,并细分了科幻和严肃文学两个领域,分别举办了“明日之虹:电影人会梦到赛博朋克吗?”科幻影视文学专场和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市场负责人陈洁表示:“相比于偏重网络文学的网络剧、电视剧,电影作品对于严肃文学需求度很高,于是我们今年主动和中作协合作。他们有个很丰富的作家、作品数据库,为了参加这场推介,还专门安排了一套评选的流程,在我们这里作了10部精选作品的推介。”

在产业中端的成片交易环节,本届上影节特别针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暑期档举办了院线影片交易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制片人、发行商、院线代表、导演、编剧以及媒体代表,提供了一个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暑期档战线长、容量大,是全年中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2023年我国暑期档总票房超过206亿,总观影人次超过5亿,创下中国影史新纪录,也极大振奋了行业信心。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时,正逢电影行业暑期档的筹备“冲锋期”。今年的上影节市场活动,共有包括阿里影业在内的15家知名机构登上推介台。

此外按照以往惯例,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行业头部公司都会举办年度发布会,类似“年中汇报总结”。在媒体和业内人聚集的重大节展宣传曝光,不仅能为待上映的新片“刷脸”,同时也提振鼓舞行业士气,增加业内信心。

图片

今年,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和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主办“2024华语巨制巡礼”活动,发布了《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焚城》《镖人》《东极岛》《群星闪耀时》《抓特务》7部类型多样的作品,乌尔善、徐峥、江志强、袁和平、管虎、梁静、黄建新、章笛沙、冯小刚等主创,白宇、王丹妮等演员亮相现场。阿里影业的“华语巨制”以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作为电影开发方向和使命,聚焦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人文关照、时代共鸣四大题材。

图片

而另一头部电影公司博纳影业则于25周年“向新而生”新闻发布会上集中发布了《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老枪》《帕丁顿熊3》《传说》《蛟龙行动》五部重磅电影,李晨、杜江、于适、韩东君、黄轩、李治廷等演员也到场助阵,为新片站台宣传。此外,博纳影业还公布了《上甘岭》等多部剧集的最新进展。值得关注的是,博纳影业还宣布了与广东广播电视台签署的影视创作生产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出多部影视作品,其中包括尹力导演执导的《林则徐》,还有《濠江潮涌》《明月几时有》等优质剧作。

处于电影产业链后端的发行同样是本届上影节市场活动的“重头戏”。还记得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之时,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毕竟还处在行业复苏的缓冲期,许多海外的电影人没能前来上影节现场。今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上影节的电影市场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复苏,恢复生机与活力。相关人员表示,不少海外展商有很强的参与需求,像马来西亚的Mega Films Distribution在《孤注一掷》取得很大成功后,就表示一定要来上影节参加市场活动,“他此前在关注我们的春节档,想买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时晚了一步。他希望能跟中国的片方早点建立深入的联系。”

务实

新技术、新生态

深入探讨当下行业最关切问题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人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务实”,比起喊口号、炒概念、送鸡汤,这一届上影节的论坛与各类活动中,电影人都显得专业而实在,针对当下最值得关切、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图片

去年,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高频词汇。今年的上影节也继续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活动,并发布了各项目的最新进展。在“科幻电影周”的“未来引擎·科幻文学IP/影视项目推介暨上海科技影都重点项目发布”活动中,《群星闪耀时》《梦之海》等众多备受期待的科幻影视作品与《止水》《向北方》科幻文学IP公布了最新进展,上海科技影都也发布了“AI创制生态中心”等一系列创新项目。

在“科幻电影主题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像探索”行业分享会等活动上,来自海内外的行业大佬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从电影的编剧写作、美术后期等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态度积极、开放。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肯定了当下青年导演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些年轻的创作者,他的意识里已经不仅仅是把AI作为一个便捷化、高效化的工具,而是想用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这是挺令人欣喜的现象。”;导演、编剧董润年谈到,“现在程序员们、工程师们并不理解艺术和视听方面的语言,在设计时只能抓取网上能够找到的所有视觉素材进行分析总结,而我们做艺术创作的人又不了解设计程序时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双方沟通,互相能够理解对方的思维,才能够使得这种通用人工智能,至少在某一部分更能够理解我们对视觉、对视频或艺术的需求,才可能达成一致。”

除了新技术之外,当下的电影行业还面临着市场档期扎堆、内容供给不足等现象。6月17日举办的“电影发行新生态”论坛则直面当下行业痛点、依据真实数据与案例输出了大量干货。多位知名电影人通过对国内外发行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探讨“分线、分众、分区”等差异化发行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展望精细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电影发行新生态。

“去年,中国内地上映506部影片;中国香港地区63家影院、306块银幕,上映了267部影片。日本去年有3600块银幕,上映1232部影片。”著名导演贾樟柯以一组数据对比,开门见山点出了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核心矛盾——8.6万块、位居全球第一的大银幕数量与不饱和的影片供给。他呼吁引进更多优质海外影片,“试想,假如8.6万块银幕每年能接纳超千部影片上映,其中半数来自国际佳作,中国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就在此体现了。因为我们是面向全球的、拥抱不同类型优质内容的巨大市场,对国际社会的向心力、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所涉及的产品、人才等各种优质资源也会向这样的大市场倾斜。”

在影院的运营策划方面,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广州青宫电影城的策划总监祁海分享了他的经验心得。“要建立一个有关发行放映人员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电影营销人员只要愿意干,就会想出好办法。我们搞差异化发行,做中小成本电影是独家生意,不会同质化。”

这激起了业内人对分众发行的探讨和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表示:“我们将要迎来一个精细化、个性化的消费时代。我们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形成更好的相互融通的市场生态,比如分线发行、分区域发行、分众发行、分语言发行、分类型发行。”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部经理周勇则提出了精细化发行在当下面临的诸多挑战:“第一是需要各方在观念上发生转变,在片方看来,哪怕多一场两场的观众,对票房也是提升,为什么要选分线?但放在影院端,它不得不考虑场均人次的票房产出,如果经营都困难,就形成不了一个健康的业态;第二是细分市场的培育还需要时间,尤其是要夯实以中小成本组成的市场塔基部分;第三是相应政策还需要调整和规范,保证大家在一个规范有序的赛道上健康发展。”

从高新技术的运用到发行生态的变革,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业内人搭建了一个可以开放对话、“头脑风暴”、探讨切身问题的平台。此外,它致力于挖掘扶持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针对产业链上下游打造的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市场活动,都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高专业性、开放多元与生机勃勃。

采写:南都记者 朱雯怡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其他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刘芳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