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转型文化园!探秘广州南沙这个“宝藏园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7-05 19:27
图片

在广州市南沙区这片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分布着许多各具风情的老建筑。每一座老建筑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时代印记,每一次改造都蕴含着对过去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期许。即日起,南方都市报推出“老旧建筑焕新生”系列报道,近距离感受这些老建筑在改造后,焕发出的蓬勃生机。首期报道,关注南沙黄阁镇小虎礼堂(点此阅读)。本期报道将走进位于南沙东涌镇的竖德文旅小镇,聚焦其转型升级的故事。

老旧厂房作为城市的工业遗存,不仅见证了工业发展,也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对这些工业遗存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与再利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已成为城市更新大背景下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南沙东涌镇大稳村内,便隐藏着一个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宝藏园区”——竖德文旅小镇。

图片

园区大门。

图片

园区内部环境。

驱车从广州CBD珠江新城上南沙港快速,一路向南,大约30分钟车程便可抵达坐落于市南路东涌段74号的竖德文旅小镇。来到这里,仿佛走进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大烟囱、老机器等工业时代标志性物件得以保留,而一座座建筑却已“别有洞天”,从“工业厂房”转向“文化园区”,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艺术、非遗、农业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新地标。从2014年开始改造至今,竖德文旅小镇已步入第10个年头。作为一个运营稳定的成熟园区,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改造故事和运营理念?


耗时500多个日夜的“改造之旅”

时针回拨,来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的竖德文旅小镇,还处于其前身阶段——东涌大稳玻璃厂。园区由十数个年代不一,体量不一,材料不一的轻工业厂房组成,见证着过往的工业时代。此后,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曾为城市带来“高光时刻”的老工业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稳玻璃厂也面临着从外延到内涵的整体更新和改造提升。

图片

改造前,建筑主体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尽管距离竖德文旅小镇的改造,已有10年之久。该项目相关负责人陈女士依旧记得2014年初次踏足园区时的情景。她回忆道,原工厂内外建筑形象不统一,道路尺度不佳,主体结构历经了多年“风霜”,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这些外在旧的部分,可以通过改造去修复,我们也有信心能做好。”此外,园区内舒适惬意的田园氛围给陈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看到了园区的改造潜力。

据介绍,园区背靠大稳村,周边环绕着农庄、稻田、果园,抬头能望见蓝天白云,“当时在园区的后面还有一片甘蔗林”,穿过甘蔗林,沿着乡间小道往前走,一路上都有田园风光相伴,“一会是香蕉林,一会是水稻田,一会又是不知名的花海……”

2014年4月,东涌大稳玻璃厂正式移交竖德,开始了它的“改造之旅”。在进行产权移交时,“大稳玻璃厂老东家邱先生嘱咐我们,希望厂区的改造保留与土地相融的初心,并期待在这里能够注入新时代的活力。”陈女士说。

图片

园区A1栋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一个老厂区要比推倒重建困难许多。”陈女士坦言,如何能因地制宜,对旧有元素进行取舍与筛选,让它们经由改造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在改造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陈女士和改造团队反复思量,从新旧材质的碰撞、路面宽度的规划,以及光影色彩的处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权衡,不断打磨着改造方案,虽漫长辛苦,倒也乐此不疲。过程中,陈女士和团队成员在园区内迎接过熹微的晨光,感受过深夜繁星满天的静谧,也会为日落时分的夕阳而沉醉。一个又一个日夜的“相伴”,让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连接愈发深厚。

最终,“我们选取了4样能够连接新与旧,赋予空间新生命的元素,分别是:红砖、锈铁、竹子、绿藤。” 陈女士进一步解释称,由黏土、页岩烧制而成的红砖质地温暖厚实,并置入生动有趣的铁制动物雕塑,二者遥相呼应,形成对之前工业园区的延续;竹子与绿藤代表着一种从根基处发芽茁壮的成长模式,希望借由这两种生命力旺盛的绿植,突显园区建筑的生命力。

图片

改造后的红砖房。

图片

改造后的红砖房。

与此同时,原玻璃厂的办公室、车间、烟囱、宿舍、食堂等空间以及整体的建筑布局,通过排危加固、动线打通、置换扩建等改造手法基本得以保留。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数据,该园区旧建筑再利用度高达91%。

历经500多个日夜的改造,竖德文旅小镇于2015年7月落成,成为旧厂改造的代表性案例之一,荣获2016年“READ星设计”最佳文创奖。如今,当你再度来到这里,11栋带着编号的红砖房依次排开,仿佛步入一个由红砖打造的世界。这些红砖房层高4-10米,与竹子、绿藤等视觉元素和谐共存,可以灵活地拆卸、分隔、组合,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办公需求。


不断更新内容的“公开场域”

改造完成后,陈女士和团队成员开始考虑园区后续的运营规划。“一开始有打算把公司在家乡的项目迁过来,做实业,”不过,思忖良久,他们最终决定,“还是应该让它成为一个公开的场域,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基于此,园区的招商被提上日程。相较于传统的招商环节,陈女士更希望“能和有趣的人,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因此,竖德文旅小镇在初期的招商定位,更侧重生活美学与创意人文,吸引了多家艺术类工作室进驻。“如果一些设计师、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很好,可能初期条件比较困难。园区还会给予租金优惠与减免,”陈女士回忆,“最长有给过租户近两年的免租期。”

而后,随着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入驻园区的主体也愈加多元,涵盖了交通、渔业、光伏、环保、能源等多个领域的优质企业,并有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手工锻打银器工坊、大漆工坊、木工工坊和一批大师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作室均对外开放,市民游客可以前往游览参观,或是亲自动手,体验艺术的魅力。据竖德文旅小镇统计,截至2023年底,园区已入驻实体户数35家,在孵实体户数32家,企业入驻率超过80%。

图片

入驻园区的工作室。

招商完成后,针对园区后续的运营策略,陈女士认为,“园区不应仅仅为了招租和招商而存在,更应该不断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于是,自竖德文旅小镇运营以来,从路面升级、指示牌更新等细微之处的改造,到员工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的完善,园区环境不断提升。

伴随着环境提升,不少工作室选择在此长久“安营扎寨”。“桌椅板凳vintage”是园区内一家中古家具店,于2017年6月入驻。7年前,该店负责人黄先生在朋友介绍下,将自己的家具业务从北京搬到竖德文旅小镇。园区良好的环境和稳定的运营让他在此逐渐扎下根来。在他看来,7年的“相处时光”,让竖德文旅小镇像是一位既熟识又不断有新鲜感的朋友,“因为入驻有一段时间了,对园区基本环境已经很熟悉了。但又时常能感受到园区正在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好。”

在为园区更新“内容”的同时,回到“公开场域”的初衷,陈女士还希望继续增强互动属性,让园区不仅为入驻主体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更能向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游玩体验。对此,竖德文旅小镇于去年将园区内一块近40亩的农地,改造成了“竖德农场”。

图片

竖德农场。

从大门进入,前行约100米,在左手边便能与这一方“后花园”相遇。青翠的草坪、开阔的视野、丰富多元的体验项目……这里涵盖了研学、民宿、市集、农场、露营、儿童乐园、萌宠乐园等不同类型的文旅内容,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也给园区注入新的活力。据介绍,每逢周末、节假日,园区会根据节点推出相应的主题活动,以吸引游客。高峰期园区单日游客接待量可达上千人次。

经考察,陈女士发现,东涌镇大稳村生态环境优越,拥有瓜果长廊、水上绿道等优质文旅资源,具备吸引人流的潜力。下一步,她还计划和团队将园区与周边景点结合,通过文旅联动,共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路线,以丰富游客的行程选择,提升游玩体验。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郑雨楠

采写:见习记者 吴文伟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郑雨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在湾区之心,发现南沙多Young之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