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乳收购价连续28月下跌,部分上市乳企上半年业绩不佳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4-07-26 16:24

炎炎盛夏,乳业依旧在“寒冬”。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6月鲜活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指出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30元,环比跌2.4%,同比跌13.4%。全国监测城市鲜奶平均零售价格每斤5.69元,环比涨0.2%,同比涨0.4%。国外原料奶粉价格超过国内奶粉。

综合农业农村部月报,国内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8个月同比下降,当下产能过剩情况未见明显缓解。

图片

行业低迷的阵痛已在乳企有所表现。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乳企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中多数业绩表现不佳。

记者梳理,麦趣尔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800万元至6800万元,皇氏集团预计净利润同比下降99.30%~99.53%,庄园牧场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亏损7000万元至9500万元,天润乳业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亏损2600万元至3100万元,澳亚集团预期截至6月30日止6个月将取得综合亏损净额约人民币6亿元至人民币7亿元,而仅有妙可蓝多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28%~215%。

综合业绩报告来看,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竞争激烈,是影响乳企盈利能力的主要原因。

麦趣尔称,因上半年自产生鲜乳养殖成本上涨,自有牧场亏损增加;为持续恢复市场及抵御整体市场周期变动,上半年采取了积极市场营销策略,投入大量的促销及市场费用导致亏损。

庄园牧场表示,报告期乳制品供给不断扩张,终端消费市场需求放缓;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公司投入持续扩大,销售费用同比增加;报告期公司整体成本上升及毛利下降幅度较大。

皇氏集团称,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公司2023年上半年同期存在转让子公司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皇氏来思尔智能化乳业有限公司股权事项。

天润乳业指出,我国乳制品市场消费需求不振,同时奶源供应过剩,呈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原料奶和牛只销售价格仍持续下行。

妙可蓝多公告称,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等因素导致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上升。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各项降本增效措施,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同比均有所下降,加上去年同期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等因素,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图片

在消费需求端,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原奶供给量和乳制品产量双增长,却面临着销售均价和消费需求的双下降。2023年全渠道乳制品销售额降幅为2.4%,其中大卖场、超市、小型超市降幅分别为13.6%、3.6%、1.3%。

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促进乳制品消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旅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到促进制定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鼓励用生鲜乳生产液态奶等措施。

在业内看来,鲜奶符合乳制品升级需求,更容易实现高端化和差异化,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86.4亿元,进而带动国内优质奶源需求,助力奶价走出低迷期。业内人士认为,提振鲜奶消费,实现奶制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不仅对破解生鲜乳市场价格波动意义重大,长期来看也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除此之外,业内对解决原奶过剩的共识思路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如利用中国原料奶生产中国好奶酪,这一实践对解决目前整个乳业上游供给过剩与下游需求不足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奶酪作为深加工的乳制品,其储存周期更长,更利于稳定消耗原料供给,这一属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放大奶制品价值,对季节性过剩等问题形成调节。

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此前表示,企业一方面要降本增效,推动产业链升级,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接乳制品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来实现乳品供需的有效匹配。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长宋亮曾分析,乳企的持续发展之道在于双轨并行。一方面,需稳固并优化原有产品线,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满足市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开辟新的增长点。降本增效是企业持续盈利的关键,需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精简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杨志建

编辑:卢若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