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准备抓住时机“追高”。父母高大,孩子必定高挑?孩子长高有何“秘诀”?生长激素该不该用、有没有用?
8月3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的“健康成长,非你莫‘暑’”儿童体重管理及生长发育健康行科普活动上,医院儿科副主任刘华提醒,一般来说,父母给予的遗传身高,只占孩子身高的60~70%,孩子生长速度慢,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天性代谢性疾病、骨软骨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特发性矮小等。
孩子突然快速长高
警惕可能是性早熟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长得慢是因为营养不够,只要吃点补品,就能成功“追高”。在门诊,刘华医生经常提醒家长,内分泌激素也是身高调控的重要部分。
“在婴幼儿的生长快速期,营养占了很大比重,6月龄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3岁~青春期前的生长平台期,则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为主要调控激素;在青春期这个第二快速生长期,则受生长激素、性激素影响为主,还要配合做好疾病预防、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充足睡眠、舒畅心情,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然而,孩子的身高也并非长得越快越好,女童7.5岁以及男童9岁前,出现身高增长加速,要警惕是否存在性早熟。“如果父母身高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孩子从小就特别高,那家长要警惕,动态关注生长速度,必要时做骨龄检测,明确是否存在骨龄偏大的情况。”刘华提醒。
孩子长不高就打“激素”?
需专业医生评估风险
“我家孩子这个身高,可以打生长激素吗?”在现场,不少家长拿着自家孩子的身高数字,跟国家发布的《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进行比对,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人工干预,注射生长激素。
对此刘华医生提醒,生长激素的使用有严格适应症,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等,而且要排除用药禁忌,在专科医生的评估下才能使用,并且,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评估。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明确,生长激素适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小于胎龄儿等。因为用药存在不良反应风险,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围。
据悉,“生长激素”是由人脑垂体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肽类激素,能激发骨骺端软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进而促进骨骼生长,是孩子长高的主要激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生长激素,全称为“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是由体外重组DNA技术获得,与人体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结构、生理、药理作用完全一致。在我国,包括广东省、浙江省等在内的12个省将其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
刘华医生介绍,确定是否应用生长激素治疗,需要这6步检查: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孩子的出生史(是否属于小于胎龄儿)、遗传身高、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评估发育情况。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这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关键步骤,目前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激发试验(使用左旋多巴、胰岛素、精氨酸、可乐定等药物来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通过激发试验判断生长激素分泌状况。其他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肾上腺轴所分泌的激素等。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X线骨龄评估(通过手和腕部的X光片来评估骨龄)、垂体MRI或CT扫描(检查脑垂体的形态和大小,排除垂体病变)。
·遗传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基因检测,以排除遗传性疾病。
特色中医体验区,不少孩子体验了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耳穴压豆。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刘苡婷 李燕维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