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大象日,津巴布韦、长隆集团等各方代表,齐聚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以下简称“清远长隆基地”),共庆非洲象宝宝“小九”“小十”满月。津巴布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T.R. Muranga先生(以下简称“T.R. Muranga先生”)做客,为新生象宝宝们送上祝福,深度探访在此生活的非洲象家族。据了解,清远长隆基地的非洲象数量已达到30多头,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的非洲象种群。
“小九”“小十”跟在象妈妈身边“亮相”,憨态可掬。
十全十美庆满月,T.R. Muranga先生探访清远长隆非洲象家族
非洲象宝宝“小十”,一出生体重就达到了150KG,是“象二代”中最大的“小胖墩”。出生两个月、体重已达到170KG的“小九”,和“小十”成为清远长隆非洲象群里的新生“象宝”。
T.R. Muranga先生与象群合影留念。
满月活动现场,非洲象家族还迎来了一位来自故乡的“朋友”——津巴布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T.R. Muranga先生。长隆集团高级副总裁董贵信先生和T.R. Muranga先生,互赠“小九”“小十”的签名脚模。这份特殊的礼物,承载了大家对象宝宝们健康成长的祝福,也是两地深厚友谊的见证。T.R. Muranga先生表示:“看到非洲象家族在长隆自由、健康地成长,我非常高兴。长隆把非洲象照顾得非常好,在9年时间内繁育10只象宝宝,简直是一个奇迹。”
当天,非洲象家族也一起分享了小象满月的喜悦。长隆保育员为它们准备了富含香蕉、西瓜、哈密瓜等多种新鲜水果的大餐,不仅消暑解渴,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大象们用长长的鼻子卷起鲜果送入口中,十分享受。“小九”“小十”亦步亦趋地在跟在妈妈身后,融入到种群生活中。
九年繁育十头小象,长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
象群享用“小九”“小十”的满月“蛋糕”。
非洲象作为濒危物种,它们的保护事业一向受到国际关注。津巴布韦是世界上非洲象数量第二多的国家,由于气候变暖、人象冲突等原因,津巴布韦非洲象的生存环境逐年恶化。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关总署等津中两国相关主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之下,根据中非动物保护合作相关的计划,2015年7月,20多头被遗弃的非洲小象被救护来到中国,在清远长隆基地安家。从2022年开始,“象二代”们陆续出生,截至2024年8月,清远长隆基地已经成功繁育十头小象,实现了非洲象家族壮大复兴,建立起了可持续种群。
长隆保育专家杨汉东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据长隆保育专家杨汉东介绍,2015年,被救助大象抵达园区之前,清远长隆做足充分准备,种植了300余亩草料供象群食用,象群平日里食用的均为由园区种植的、无公害草料、水果。杨汉东告诉记者:“2015年这批小象救助过来时,每头体重仅有500公斤,目前每只都已经达到3至4吨。”目前,小象的情况都非常好,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在清远长隆的生活。
长隆集团高级副总裁董贵信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长隆集团高级副总裁董贵信表示,日后,长隆将持续开展津巴布韦等地的非洲动物的救护工作:“未来,我们希望在野生动物繁育,尤其是野化放归方面,使更多野生动物能够重新回归到自然环境中。”
目前,已有30余头非洲象在清远长隆基地安家。
2015年至今,清远长隆基地已成功繁育10头小象。
长隆从承接项目开始,就开展了针对非洲象的科学研究,攻克了非洲象迁地保护中遇到的多个难题,建立了多项有关环境、营养、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标准,填补了国内大种群迁地保护非洲象的多项空白。长隆多项举措并行,在食物、环境适应性上,为非洲象创造自然宜居的环境。此外,保育员定期为大象们进行多项体检,持续追踪数据指标,保证它们的身心健康。
清远长隆建有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和全国首个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目前园区在珍稀动物的保护和繁育上取得多项成果,并积极推进区域植树造林与生态复绿,已种植植物四万多棵,形成了珍稀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奇景。
摄影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诚 许晓蕾 实习生 陈智豪
编辑: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