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倡议》发布1周年,大湾区9市亮出涉外法治建设成绩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4-08-29 13:30

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广正发  2023年8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法学学术团体、法学研究机构组织共同发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南沙倡议》(以下简称《南沙倡议》)。

《南沙倡议》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9市凝聚四方力量,深入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三个一流、打造一个平台”工作实践,纷纷交出涉外法治建设优质答卷。

多地打造涉外律师人才库

建设一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南沙倡议》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9市坚持人才驱动,不断夯实涉外法治人才根基,多地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

广州制定《关于开展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试点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队伍。以全省首创律师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引领,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代表处、广东涉外律师学院、湾区律师执业孵化站为三大重要平台,建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法律服务人才系统培养格局。

广州市教育局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广州大学法学本科专业开设“涉外商业法律实验班”。

广州市律师协会将大湾区律师纳入涉外律师人才库,目前共有粤港澳大湾区律师107名。

深圳启动《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培养机制的深圳探索》研究,提出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东莞组建了一支由60名专业律师组成的涉外律师服务团,积极推进港澳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

肇庆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肇庆市新时代法治人才培训基地和示范性法治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了涉外法治人才培训合作机制,组建了由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组成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28名法律工作者入选。

共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

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

江门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530万华侨华人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南沙倡议》发布以来,江门仲裁委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打造珠江口西岸的商事争议解决服务优选地和国际商事仲裁服务的新高地。

同时,启用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以及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大争议解决平台,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进一步推进涉侨商事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自运营以来,办理案件总计596宗,其中涉外、涉港澳案件15宗,涉及案件标的总额超70亿元,助力江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广州仲裁委持续推广与金砖国家头部仲裁机构联合发布的《仲裁合作南沙共识》,境内外认可机构增长至35家。仲裁涉外案件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仲裁机构首位,仲裁文书获美国、香港等地法院认可执行。

珠海国际仲裁院对标国际通行商事仲裁制度和商事惯例,在仲裁领域率先推动珠澳两地规则衔接。“珠海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横琴打造琴澳跨境法律服务新模式”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2024年初,惠州筹建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积极开展涉外法律研究,引进涉外仲裁员、调解员,推进与港澳等湾区头部仲裁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强湾区涉外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对接。

与此同时,惠州法学会与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中心、惠州仲裁委、仲恺高新区法学会联合共建了“惠州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法治研究中心”,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法学研究与仲裁实务双向高质量发展。

东莞仲裁则委聘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仲裁员29名,吸纳粤港澳大湾区资深律师、行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等专业人员组成商事调解队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评选工作,培育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商事调解员队伍。

珠海打造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建设一流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珠海毗邻港澳,是全国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肩负着服务“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大使命。

为深化珠港澳跨区域跨法域合作,珠海与196家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业务试点工作,珠海公证处、横琴公证处入选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机构名单。在全省率先将港澳居民纳入法律援助告知承诺范围,首次实现跨境法律援助服务融合衔接。

珠海还成立全国首家跨区域、事业单位性质的涉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珠海市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由120名珠港澳律师、26名涉外公证员、233名珠澳调解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提供线上线下服务1614人次。

三龙湾科技城是佛山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是三龙湾科技城最重要的产业服务平台之一。

为满足企业涉外需求,佛山市司法局、佛山市律师协会加强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合作,设立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站,组建由51名律师组成的志愿律师服务团为参展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中山有着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照明灯饰产业集群,为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山司法局积极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对接平台,联合市商务局开展“以法慧企,粤行越稳”涉外法律服务系列活动。

在第28-30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驻场,累计为600多名参展企业代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商贸合同审查等法律服务。

今年4月,中山市涉外公益法律服务团成立,在广交会期间为200多家中山参展企业“出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成立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灯饰照明公共法律服务驿站和“企业服务1号线”,为100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解决涉企诉求超1.6万宗。

广州在全国首设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

打造涉外法治建设综合平台

广州位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国际往来与交流合作频繁,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设置量多面广。为此,广州市司法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

据介绍,这是全国外语标识设置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对优化广州的国际语言环境,促进国际大都市建设,保障和推动广州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升高品质涉外法律服务供给。广州系统打造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一中心三片区”,建设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优质法治资源有效聚集和链接。

设立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南沙)、广州市南沙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为有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推动在南沙开展内地与港澳律所合伙联营机制改革,全市开展涉外业务律师所286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所6家,培育10家律师所入选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

广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大湾区律师申请指引,成立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专业委员会、首个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

广州市10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155名公证员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5家公证机构参与海外远程视频公证。

完善推广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域外法查明通”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法律查明服务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珠海市司法局立足珠海区位特点,在国内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动出台港澳建筑行业、旅游行业、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横琴直接执业等相关法规,探索内地与港澳“资格互认”,促进港澳专业人士跨境便利执业,以“小切口”立法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大变化”。

目前,已超过86家港澳企业和1320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了“备案认可书”,部分企业和专业人士已在横琴建设项目直接执业,有关做法入选“中国2022年度市域改革案例”。

江门实行“一掌通办”,智能破解华侨华人诉讼难题。推广涉侨司法“云”服务,与196个驻外使馆开展试点工作,充分整合线上平台,全面启用诉讼业务“掌上办”模式,为海内外侨胞提供在线司法服务,最短4分钟立案、30分钟结案。

编辑:赵青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