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察|“公建民营”破养老困局?首先要养活自己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4-08-30 12:40
图片

在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当下,养老院的需求理应呈增长趋势,但现实是:养老院入住率不高,城乡资源配给不均衡,公办和民营机构冷热不一……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住不起”“不想住”养老院,居家养老会是个好选择吗?带着这些问题,南都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01/现状

养老院有床位却没人住

2020年3月,中国有200多万名老人入住约4万个养老院,按照2020年全国26401.8万名老年人计算,全国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0.75%,即每1000个老年人中只有不到8个人住在养老机构。

并非床位总量不足。最新数据显示,广州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34张,是北京、上海(均为29张)的1.17倍。

对此,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席剑涛分析,老人院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均、利用率不高是症结所在。

他发现,总体而言,城市老年人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的趋势。但现实中,由于中心城区土地少且房租较贵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低的养老机构向郊区集中,这正好与老年人数量的客观分布相反。如此,既不方便子女探望,也不利于老年人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

尽管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养老行业的爆发性增长推迟,但在席剑涛看来,部分老人院入住率不高,还是因为服务水平的差异所致。

一般而言,市中心养老院地理位置优越,容易与医院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在医疗救治、康复护理、急救处置、转诊服务上相对精细成熟。又因为入住率高,护理师、营养师、保洁员等人员配比也更高,所以即便收费高还是一样受追捧。而周边区域虽然物业相对便宜、前期投入低,但可能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能力跟不上,更可能出现大量床位的空置。

一些老年人还面临支付“鸿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付舒表示,高龄及身体状况处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往往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群体。

但最大的问题是,身体状况越差,入住养老机构费用也越高。以2023 年离退休平均养老金3372元/月为参考,即使养老机构的月均收费标准在2000-4000元,多数老年人经济条件仍相对有限,许多依靠退休金或积蓄的老年人,仍“不够”或“勉强够”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和日常开支。

图片

护理员在养老院照顾在住长者。

针对上述情况,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会长欧阳智鸿建议政府层面能打通各区资源,进行全盘统筹、精准匹配,从而提升优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比如,建立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搭建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将市中心的养老资源与郊区养老资源组成集团关系,解决床位数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对接。

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可以进一步统筹、整合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完善养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为老服务综合平台”的功能,从而为长者提供更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

2866x1354_66d1160ad1521.png

2872x1356_66d1160acd827.png

2019年,广州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投入使用,目前开放功能包括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申请、家庭养老床位入住申请、居家适老化改造申请等。

02/创新

政府减压与服务质量双提升

“公建民营”如何实现微利?

为缓解养老机构冷热不均的境况、刺激民间资本入驻,多位业内专家提出,合理采用“公建民营”模式盘活存量资源,可以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所谓“公建民营”,本质上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副研究员付舒介绍,一方面,公共养老设施产权仍归政府所有,政府继续承担养老服务安排者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民间机构在公开招标过程中获得经营权,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代表政府履行养老服务的供给责任。

“公建民营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养老压力,不再承担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的费用,由运营方按照市场机制来解决,也能有效盘活公建物业。此外,借助民间机构的专业团队和管理技术,实现从单一的养老服务到康养综合服务的转变,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欧阳智鸿说。

因为上述利好,近年来各地均在大力推广这种新模式。但不少从业者向南都记者反映,承办养老院属于前期投入较大、入住老人不多、短期难见效益的项目,目前多数运营方难以实现盈利,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公益性与营利性如何平衡,成为目前养老行业亟需探索、破解的难题。

图片

天河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舞蹈室。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付舒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养老机构如何实现“降本增效”,也就是说,既降低老年人消费的准入门槛,同时又能实现微利经营。

对此,她建议政府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制度性措施或者利用智慧技术赋能,以降低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成本,同时鼓励养老机构向连锁化、社区化、家庭化方向转型。

比如,可通过落实水、电和场地费优惠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和医保报销在养老机构的定点范围,采取多样化的财政支持方式,直接减轻养老机构的运营负担,有效弥合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与养老服务成本之间的差距。同时机构可以引入自动化设备优化财务管理、库存控制和人员调度,引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及早预警老人的潜在健康问题,减少紧急医疗费用和住院风险等。通过上述智慧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可观的成本节约。

增效方面,机构在实现机构连锁化经营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比如开辟家庭养老床位,让老年人继续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在减轻家庭成员照护压力的同时,还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将更多优质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还能托起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

这些办法不仅与广州建立的“9064”养老服务体系(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相契合,也更符合中国人对养老的期待,并且让晚年生活有了更多选项。

图片

天河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

03/前景

广州养老市场被看好 

半数相关企业近5年内成立

尽管发展养老事业面临多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朝阳”行业。

“老龄化上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第一个中国式科学养老周期会到来,届时养老设施与服务内容会更丰富、更均衡,护理人员素质更专业,市场也能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广东老龄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维泰特护(广东)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滨池华(日本专家)如是说。

他认为,随着人均寿命增长,患慢性病、失能、失智的老人数量将大幅增加,机构养老需求也会显著增加,特别是专业性较强、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将呈现出只增不减态势。

图片

珠江颐德苑(南洲店)一位护理员陪同在住长者进行康复训练。

泰康之家·粤园总经理孙家俊从事高品质养老行业10年,他的预测是,养老产业经过十年培育,将迈入产业爆发期,届时养老服务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养老业的春天将至。一个最大标志是“50后”老人成为消费主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价值观会相对开放超前。在他们日渐迫切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里,银发经济也将进一步充分发展。

事实上,资本不会等到十年后才“入局”。据《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截至2023年6月,广州养老服务企业共9074家、占全省的38.28%,企业数量与北京相当,与上海比是它的2.36倍。这当中,超五成企业还是在近5年内成立,近六成企业的注册资本超过200万元。

1128x664_66d128a9c239e.png

1064x686_66d128a9c3d1e.png

图源《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

白滨池华表示,在这种由市场需求推动服务发展过程中,机构养老的形态将呈现出由大变小、由集中到分散的特点,总体发展更加人性化和符合市场需求。而伴随养老观念的变化,他则建议:政府可以支持引进外援专业技术与管理参与政府标准制定,同时建立老年再就业和银发创业机制,让老年人群体在可预见的未来规划好晚年生活。

图片

养老院护理人员与长者一同贴窗花。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王诗琪

编辑:杨丽云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银发群体 聚焦科学康养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