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丰”收惊喜!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活动将在化州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探粤
原创2024-09-19 17:17

又是一年金秋时节

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田间地头尽是秋天的浪漫

还有农民丰收的喜悦

广东省庆祝2024年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

将在茂名化州举办

图片

农民群众享受丰收的喜悦。

为了让农民群众享受节日喜悦、获得实在收获,今年,广东将围绕“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主题,汇聚全省21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图片

橘红花。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会场

茂名化州有何“丰”收惊喜?

为什么是它来承托如此的“泼天富贵”?

为农产品发展提供新思路

化橘红摇身变农民“致富果”

在茂名,中医药文化深入民心,中药种质资源极为丰富。茂名化州是粤西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中药材种植大市,其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包括化橘红、沉香、广藿香等都被列为广东省人大立法保护的岭南中药材,其中,“化橘红”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图片

化橘红。

作为中国化橘红之乡,近年来,化州一直把化橘红产业作“拳头”产业打造,不断扩大化橘红种植规模迅速,推广“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茂名市“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罗非鱼,高凉菜)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527亿元,带动约60万人就业增收。而在2023年,茂名的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辐射带动就业的农户就超过30万人。

图片

化橘红成熟。

目前,化州化橘红附属加工系列产品达60多种,产品种类已从原料加工发展到药品、保健品、饮料、美容品、干果、橘红茶、工艺品等,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超1500家。从“小特产”转变到“大产业”,化州化橘红的发展模式让化橘红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和“致富果”,也展现了特色农产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化州化橘红附属加工系列产品达60多种。

今年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国家食药同源目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苏薇薇认为,“药食同源”如同给化橘红产业插上了翅膀,化橘红产业产值或将迎来几何级数增长。

促进广东省农业发展

茂名交出“高分答卷”

茂名市在农业发展取得的“高分卷”远不止化州化橘红。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2023年,茂名市完成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3.0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4.8%,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四年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今年上半年,茂名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18亿元,农业生产保持增长。

图片

化橘红干果。

近年来,茂名市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广东省农业第一市,拥有“四个第一、三个最大”现代农业建设成就。2023年,茂名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6元,增长6.3%。

“四个第一”

  • 水稻总产量全省第一。2023年茂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6.90万亩,粮食总产量153.21万吨,其中水稻面积315.10万亩,总产量133.54万吨,水稻产量全省第一。

  • 水果总产量全省第一。茂名市拥有“全国水果第一市”的美誉,2023年全市水果总面积371.33万亩,总产量480.65万吨。其种植的茂名荔枝、储良龙眼、信宜三华李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享誉全国。

  • 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9.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9.21万吨,约占全省16.9%;禽肉产量29.70万吨,约占全省16.0%。

  • 禽蛋总产量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禽蛋产量11.47万吨,增长3.4%,约占全省23.5%。

“三个最大”

  • 全国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2023年全市经济林面积539万亩,典型代表有“五棵树”(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

  • 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茂名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142.91万亩,产量约占广东的五分之二,全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五分之一。2023年,全市荔枝产量62.09万吨,鲜果销售收入约88.5亿元,创历史新高。

  • 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加工基地。茂名被誉为“罗非鱼之都”,全市罗非鱼养殖面积近26万亩,有罗非鱼种苗场28家,罗非鱼年产量占广东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球的十二分之一,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份额超四分之一。

此次,茂名化州作为广东省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的主会场,将在9月22日围绕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农民丰收金秋消费季、“三农”人物丰收故事分享等内容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广东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面貌、新气象,采用贴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载体和形式,把节日办到农民心坎上。


记者:丁治加


编辑:丁治加

6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丁治加1762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