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而不学价格虚高?报告:优化研学游行业监管,给予行业包容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10-27 15:52

今年,研学旅游的热度持续上升,但对其的吐槽也不少。从年度热议话题来看,除了“游而不学”“学而不游”这样的老问题,关于研学“价格虚高”“质价不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研学旅游是否真的昂贵?是否值得?10月25日,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在绍兴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张杨博士代表研学旅游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

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指出,研学旅游是否昂贵,需要从真实成本和实际消费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研学旅游产品的实际执行成本确实偏高,加之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水平存在差距,在消费价格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也会导致研学产品的实际消费感受偏贵。

图片

中国旅游研究院张杨博士代表研学旅游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

研学热度持续,上半年研学招投标金额已超2023年同期水平

自2023年以来,研学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市场热,舆论更热”的现象背后,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对优质供给的热切期待,也反映了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存在的差距。

2024年研学热度持续。学校研学逐渐成为教育的硬性指标,学校采购的研学项目也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百炼智能-知了标讯的全国招投标数据来看,仅以学校为采购主体的数据来看,2024年1-7月以来研学相关的招投标金额已超过2023年同期水平。浙江、安徽、广东、湖北、四川、福建等省份在采购次数和采购金额总额上位于前列。

图片

报告截图。

《报告》还显示,从业绩恢复情况来看,以C端亲子为主要客群的企业,截至2024年8月的营收恢复情况较2023年,呈现更明显的两极分化。以组团为主、兼顾组地的企业,2024年截至8月的营收恢复情况较2023年有不同程度提升。以地接为主要业务的企业,2024年截至目前的营收恢复情况较2023年,也开始呈现分化趋势。

图片

10月1日,中学生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参加研学活动。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让孩子在旅行过程中实现无痕的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时间尚短,虽快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尚未形成广泛的公众认知与社会共识。

为什么要把“认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张杨表示,“以家长为例,他们可能容易功利地将研学和学习成绩挂钩,如果孩子出来不学习几个知识点,到了绍兴,不背一首诗,就觉得白来了。对学校而言,则还是将研学等同于春秋游,而不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将制式教育形式带到校外场景。”

企业可能非常努力地开发产品,但因为认知和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游而不学”。如何将“学”和“游”结合,张杨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张杨表示,研学旅游是多学科融合的体系,理论上行业门槛很高。之所以很多人误解研学行业没有门槛,是因为没有好好做、没做好。一门好的研学设计既要了解学科知识,又要知道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了解心理学,还要做好旅游产品的服务和设计,这实际上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

张杨举了一个例子,她曾经带孩子去博物馆,一开始两个人逛得非常开心。“后来我看到旁边小朋友的《研学手册》,我特别熟悉,他还拿着一支铅笔,我问他在哪里拿的(那是几年前),他说前台免费领,我一听免费领就去了,然后我发现灾难性的事情来了。当你把铅笔和这一页《研学手册》放在他手里,15分钟之后,孩子没有说不想看了,而是‘我饿了’,他在很委婉地告诉你‘我不想看了’。”

“从孩子的角度评价,不是给他们一个东西,他们就喜欢了。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已经做了研学工作,甚至为公众提供了免费的手册和铅笔。但对孩子来说,这种灌输式、任务式的教育又会引起孩子逆反的心理。”张杨说。

她表示,不同的角度对研学的认知不一样,研学需要让孩子在旅行过程中实现“无痕的教育”。现在教育设计上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是企业的烦恼,是全社会的烦恼。

图片

10月22日,在山东青岛桦川路小学开展的世界传统医药日主题研学活动上,孩子们在体验中医“拔火罐”。 新华社发(王海滨摄)

研学旅游贵不贵要从真实成本、实际消费能力综合评估

从年度热议话题来看,除了“游而不学”“学而不游”这样的老问题,关于研学“价格虚高”“质价不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报告》认为,研学旅游是否昂贵,要从真实成本和实际消费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评估。从成本视角看,研学旅游产品由于沟通流程更复杂、产品研发更专业、更高的人员配比要求、更高的服务标准,以及更复杂的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需求,其实际执行成本确实偏高。

另一方面,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在消费价格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都会导致研学产品的实际消费感受偏贵,这也是当前我国研学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张杨举例称,和我们国家研学旅游比较相近的是日本的修学旅行。去年日本修学旅行协会实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日本三天两晚的研学费用核算成人民币是2730元—3170元,这和我国价格差不多。但2023年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是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对大多数家庭来讲,负担研学旅游还是较困难的。

报告还从研学旅游“值不值”“满不满意”“劣驱良”的担忧等角度展开了分析,指出每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都会遭遇各种问题,但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张杨表示,像高端市场的产品交给市场端就可以,家长会用脚投票,营地做得好,家长自然会去。但学校团队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控制?让学生享受普惠和高质量的服务是最难的问题。

“如何让绝大多数青少年研得好、游得起,实现高质量普及供给,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必须回答的问题。”张杨表示,相较大规模投资和大体量建设,如何充分盘活深挖文教旅产业既有的存量空间与资源,有效叠加研学相关业态,深度研发产品,才能切实让普惠体验成为可能。

 

优化研学旅游行业监管,也应给予行业发展社会包容度

研学旅游“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对此,《报告》指出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在优化行业监管的同时,也应给予行业发展一定的社会包容度。

《报告》指出,研学旅游需要进行资质管理。研学旅游的团队出行方式、客群以未成年人为主等特征,都意味着需要专业化服务、完善的制度与保险等保障。旅行社在服务团队出行、安全保障、档案管理方面有严格的流程管理与经验积累,应发挥其市场在服务方面的优势。无资质运营,其制度成本与运营成本更低,更容易在价格上形成低价优势,扰乱市场秩序,可能会形成“低价-低质-差评-不再购买”的恶性循环。无资质运营方或许擅长网络营销,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货不对板”,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会导致全行业的倒退和停滞。

《报告》还提到,研学旅游发展中“人”是最大的动能,也是最大的瓶颈。如果说研学旅游产品的体验不理想并非是服务商的主观不作为,而是客观的能力约束,“如何吸引专业人力资本进入行业”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报告》建议,要探索解决如何从顶层设计上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如何针对专业人士个人执业进行认定、如何推动跨部门跨界人才各司其职、创新合作模式等问题。

《报告》建议,一是践行本地服务本地的理念,以本地服务本地的理念引导全国营地体系建设,降低大尺度空间移动产生的交通等硬成本,让学生在本地开展研学活动。二是采纳利用现有空间、盘活闲置资产的思路,推进营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景区、度假区、古镇等现有文旅空间优势,通过小规模改造、内容研发等方式叠加研学新业态。依托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大尺度大区域空间,探索具有标杆导向的“国家营地”建设。三是采取聚沙成塔,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进入,从硬件建设转向对内容、课程、人力资本提升等软性建设上来,也可通过补贴等激励方式引导私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企业、地方公共资源等提供研学空间,以补充我国在科技、心理学、体育、艺术等方面研学内容供给不足的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浙江绍兴

编辑:梁建忠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