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镜泊湖景区计划于12月启动一个名为“流放宁古塔”的旅游项目,该项目试图还原清代流放犯人的历史场景,景区方面表示,届时游客可佩戴枷锁、穿囚服,体验“流放之旅”。此项目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称赞其创意新颖,也有人质疑其是否妥当。
事实上,宁古塔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完全得益于电视剧《甄嬛传》的虚构效应。剧中,女主角的父亲被流放到宁古塔,成为剧情转折关键。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影视剧来得残酷。据史料记载,古代囚犯的处境非常悲惨。《魏书·刑罚志》等文献对当时的酷刑多有描述。北魏时期,沉重的枷锁可达50斤,犯人须日夜戴着沉重的铁具,寸步难行。可以想象,那些遭受流放的囚徒,其命运是何等凄惨。相比之下,景区的“流放”项目未免显得太过轻浮,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却无法让人对历史产生一种“同情之了解”。
诚然,以轻松的方式展现历史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北京明十三陵景区曾推出“穿越明朝”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穿古装、学古法、尝美食,在轻松互动中了解明代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深受欢迎,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对于那些备受折磨的古代囚徒,应当心怀敬畏。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理解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将历史矮化为游乐项目,不仅不能教育后人,反而可能让人麻木不仁;以“戏说”的态度售卖本地历史文化,看似有趣,实则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从现实角度考虑,镜泊湖景区选择“流放宁古塔”项目,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甄嬛传》的热播效应。类似情况并不鲜见。曾经,《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电视剧也带火过不少景点。然而,当影视热潮过去,游客的新鲜感消退,这些景点的人气也逐渐褪去。由此可见,单纯依附影视热点是难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反观一些成功案例,无一不是立足自身禀赋,走特色化、品质化之路。云南石林依托喀斯特地貌,开发地质科考旅游;江西婺源则以徽派古村落为卖点,发展文化体验游。这些景区不随波逐流,而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最终建立起了鲜明的品牌形象。景区若一味迷恋“宁古塔”式的噱头,恐怕难以走得长远。
事实上,镜泊湖周边不乏优质的旅游资源。当地不仅拥有火山、森林等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比如,渤海国就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IP。这个兴盛于698年至926年的东北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唐朝的东亚外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渤海文化糅合了高句丽和中原文明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都是旅游开发的“富矿”。景区完全可以围绕渤海主题,打造历史文化体验项目、举办主题节庆、研发文创产品,无疑会比“流放宁古塔”更有价值和意义。只有扎根本地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景区才能在 日益内卷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长远发展。 □ 吕德为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