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1楼,就像回到家一样!”
在位于海珠区磨碟沙的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简称“监测中心”)11楼里,高级工程师赵志南一边带着南都记者参观,一边介绍着整层楼的各项设施。对于这里的每张桌子、每个抽屉,以及排风设施和电路走向,赵志南都如数家珍,因为这里倾注了他的心血。
在监测中心工作度过了15个春秋,赵志南经手了大量“硬核”的工作任务,也成为了这支环保“铁军”的代表之一。不过,他始终自谦,自己只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颗螺丝钉,“但要做一颗优秀的螺丝钉,高水平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在实验室里处理试剂的赵志南。
枕戈待旦随时应对突发任务
常年实验双手留下“战斗伤痕”
留着小平头,说话声音洪亮,常年搬运设备和样品的双臂结实有力,赵志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
2004年,赵志南作为广州大学环境科学系二年级的一名大学生,响应了国家号召入伍参军。经过两年的军旅生涯后,赵志南退伍回到校园继续完成学业,于2009年来到了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
专业背景带来的学识与军旅生涯给他带来的自律自强态度,让赵志南与他的岗位完美契合。
赵志南告诉南都记者,今年8月的一个清晨,他被一连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广东省的一个跨省界河流发生了污染,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接到命令的赵志南立马起床,从正在进行监测大比武集训的中山市赶赴省界河流进行应急监测。
搭载了ICP-MS重金属分析设备的应急监测车一到现场,立即摆开阵势:接电、接上钢瓶气,开启监测设备开展样品分析测试,数据立即报送……应急指挥部根据及时反馈的结果,不断优化监测点位和频次,水质监测工作24小时不间断进行。他表示,只有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才能为下一步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在交谈中,南都记者还注意到,赵志南的手有不少被化学试剂烧伤后的痕迹。他告诉记者,自2013年从无机常规组调入重金属组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重金属样品和硝酸、盐酸、氢氟酸、强碱等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物质。
赵志南。
“我们非常注意实验室的安全守则。但遇到任务重、时间紧的工作时,手套破损之类的意外暴露是真没法注意到,只有干完以后才发现自己沾上这些强腐蚀性的试剂。”赵志南说。
陪伴实验仪器而眠
“疯狂一夏”完成国家下达重要任务
2015年,赵志南得到了一个机遇。彼时正好遇上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衍生了一批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很多同事陆续离职,重金属检测岗位的技术担当一下落在仍留守在监测中心的赵志南身上。
到了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建立起全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赵志南所在实验室承担起土壤网国控点位环境质量监测广东省样品的制备及分析任务。
赵志南告诉南都记者,土壤样品的制备工序复杂,来不得半点马虎。为确保每个点位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并满足分析要求,送到实验室的每一个土壤样品都有近10斤重,通过风干、研磨、缩分等一系列复杂严格的工序,才能让只有约0.1克的上机样品具有代表性。而且广东样品较多(约占全国的1/10),按照国家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很艰巨。
赵志南正在观察样品在试管中的状态。
“那个夏天,真的很‘疯狂’。”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赵志南非常感慨。场地不足,团队就把实验室走廊用上;研磨设备不够,团队就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研磨。仪器测试数据不稳定,为了可以及时调整仪器参数,晚上休息就睡在仪器旁的行军床上,听着仪器的滴滴声和通风设备的鼓风声入眠。
赵志南表示,经过一遍遍的失败和重复,锱铢必较的他们在工作中逐步掌握了设备的“脾气”,手上回收到的有效数据越来越多。最终,团队按时按量上交346个点位15个重金属分析项目,共计5190个数据结果。
“经此一役,我对土壤重金属的仪器分析和前处理好像瞬间开窍了,整个人都很兴奋。”此后数年,赵志南都参与国家土壤网的监测任务,不断积累对土壤金属分析的认知。也是在这样的持续试验、学习的过程中,赵志南成长为技术骨干。
“我们对数据的追求是‘真、准、全’,不仅如此,现在还有‘快’和‘新’。”随着近年来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逐步应用,赵志南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契机。他透露,当下他和团队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探索将部分实验工作交由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设备进行操作,用“新”赋能“真、准、全、快”。
业务学习不止步
既是高级工程师也是B站UP主
2019年,第二届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赵志南获得了综合比武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并进入省集训队25人大名单。2024年,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赵志南成为广东实验组集训队的教练,所带领的三名队员即将参加国赛。
事实上,监测中心名校硕士、博士人才云集,赵志南的学历背景并不出众,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工作期间,赵志南读了环境工程的在职研究生并学成毕业。在第一次参加大比武前一年,赵志南还通过了高级职称评审,成为环境监测领域一名高级工程师。
除了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学习,赵志南还巧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连接业内同行进行交流。“我现在是B站上的一名up主,平时会将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或者想法发布到网络上,还和系统内从事重金属分析的人组建了聊天群,进行技术层面的交流。”
赵志南还强调,自己并不算是什么技术大咖,“但我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奋斗者说
南都:15年来始终坚守在环境监测工作的第一线,您如何看待这一份工作?对后辈有哪些建议?
赵志南:每个人所处当下的状态对工作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其他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在我眼里看来,这是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事业,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所以我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这个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而且是一份自己乐在其中的事业。
我们的工作归根结底是要耐得住寂寞。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越是孤独,人也越是专注,数据会测得越好越准。所以我对后辈的建议就是,要有耐心,愿意投入。很多事情实干奋斗、认真做了之后,才能发现真正的意义。
南都:在建设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的当下,您认为自己可以在环境监测方面发挥哪些作用?
赵志南:环境监测也包括很多宏观的工作内容,我们实验室的分析工作只是很小的一块,而且是处在整条环境监测业务路线中很末端的一小段。但实验分析是环境监测的基石,整栋摩天大楼能建多高,就看这块基石稳不稳。
所以,我认为只要跟以往一样,坚定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继续认真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我的工作状态能够影响到其他人,让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属于他们的“螺丝钉”工作做好,通过大家的努力,相信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系列目标都是能够完成的。
人物档案:赵志南
作为生态环境部“三五人才”和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单位技术骨干,赵志南十余年来参与涉重金属应急、执法、中央环保督查监测任务近百单,编制实验室分析技术文件近百份,出具监测数据数十万个,为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源管理、污染纠纷仲裁以及各级环保部门执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参与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项目6项,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