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醒来后,一句“手术做了吗”,在刘大夫看来,这是对她的最高褒奖,“麻醉医生主要面临任务: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舒适”。本期《略知二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志恒医生分享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
讲述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志恒大夫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但几乎没有患者是奔着一个医院的麻醉科水平高、技术好而选择到这个医院就诊的,麻醉医生很清楚这个职业面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生命的维护与保障。
麻醉保命,还要让病人舒服
起初想做医生是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也能服务于社会,还能守护家人。
我是全国首批临床医学七年本硕连读的医学生,最初选择专业时,被麻醉医生的工作环境所吸引,仪器、设备围绕,像“太空舱”一样,科技感很强。作为理科女生,当初似乎也隐约感到,医疗加科技的有机结合会越来越普遍,麻醉学科未来是大有可为的。
麻醉在手术中维持病人机体的稳定;通过应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抑制因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不适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帮助病人度过手术关、恢复生命机能。著名的麻醉大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进教授常说:“麻醉状态是距离死亡最近的状态,麻醉下的患者固有的保护性反射多数被屏蔽,一旦麻醉环节疏忽大意,其并发症非死即残”。
麻醉医生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另一个则是减少患者术中、术后的不适。安全是底线,但是提升病人舒适度没有上限的,比如就在上世纪末,大多数医疗机构尚未开展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诊疗等,现在已经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广泛普及。相对于欧美昂贵、稀缺的麻醉服务,我国大多数三甲医院都提供常规的无痛诊疗服务,这不仅给受检者提供舒适的体验,还是给检查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完成率和微小病变检出率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在大众在不断学习,对麻醉常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偏见渐渐减少。但病人后顾之忧的彻底消解,根本还在于学科不断发展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麻醉医生要保障患者安全,终身学习必不可少。我常常鼓励年轻医生多和患者接触,积累临床经验;既了解外科手术的知识、操作流程等,又能掌握内科病理生理情况的判断、及时做出处理,做到内外兼修。麻醉医生是不能单独成事的,麻醉科的麻花、麻草们大部分在幕后,却承载着“生命之重”,如果做麻醉医生是追求名利,那最好趁早转行,做麻醉医生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协作”在麻醉医生的工作中尤为重要。麻醉医生要了解所参与手术的步骤和过程,手术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手术进度,观患者状况,为手术创造条件,有的操作甚至可预见的。不夸张地说,强大的麻醉团队,能让外科团队更有底气。
观细微之处,排除风险
整体来说,麻醉医生和患者接触的时间并不多,短暂且高效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医生和病人沟通中尽可能挖掘有效信息,每一个对话都是在确认患者的状态,为后续的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做准备。很多接诊患者时发现的问题,有赖于长期学习,广泛学习国内外文献和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之前我术前访视一个病人,发现她的眼皮子耷拉着,关注到后,就提醒她补做检查,检查发现是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如果当时没有注意到,按常规使用肌松药,就可能存在麻醉风险。
还有一位80多岁的长者来做胃肠镜检查,患者术前三天都没有进食,但老人家看上去精神比较差,我当时担心老年人肠胃蠕动缓慢,胃里可能还有残留物,就建议她做了胃超声。一查发现胃里有残留物,如果当时不检查,直接进行静脉全麻,后续胃里的残留物反流误吸,对于80多岁的人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麻醉医生可以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是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和病人接触的时候获得患者的信任,其效果可能胜过术前镇静剂。每当病人醒来睁开眼问我“手术做了吗”,我都感到十分欣慰,让患者平安离开手术室,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和舒适的就医体验,就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褒奖。
当下科技飞速发展,大家也在探讨,医护人员会不会随着科技发展被取代。我个人认为,治病其实是治人,疾病让人的身体产生病理改变后,也会对人的精神、心理、社会关系造成影响,而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要从整体去思考病情、去关心病人,人文关怀的温度也许是医护相对于AI最后的优势。
统筹:南都记者 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