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暨第十五届名著新编短剧大赛决赛在罗湖区桃园小学成功举办。此次决赛共有20个团队进入现场演绎环节,最终,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通新岭校区中文戏剧社的剧目《猴王寻仙记》荣获小学组团体特等奖,同时获得最佳群演奖,指导排演该剧目的杨怡昕老师获最佳导演奖。
本届名著新编短剧大赛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办,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罗湖区桃园小学、深圳市语言艺术培训行业协会协办。活动还得到了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的大力支持。赛事旨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导向作用,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亲近经典,接受人类文明精华的熏陶,强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美育素养。
于经典中创新 于成长中探索生命意义
为在本次赛事上展现出最佳风采,中文戏剧社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和集训,对剧本《猴王寻仙记》进行了细致的改编和修订。在传统故事中,花果山的石猴本是自在逍遥,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而此剧以石猴的一场神奇梦境为开端,石猴梦到自己成为齐天大圣,这一梦境打破了他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认知,促使他醒来后开始深入思考当下的生活,并萌生出寻找新意义的强烈渴望。与此同时,黑白无常的出现为剧情增添了紧张感与悬念感,他们要来带走命数已尽的石猴前往地府,让观众不禁对石猴未来的命运走向满怀期待。这种新编既保留了经典元素,又融入了对生命意义与成长探索的深度思考,给传统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剧本中还不乏幽默元素,如黑白无常因沉湎下棋而忘记勾魂,老船工救助石猴时因为石猴的外貌而受到惊吓,阎王伪装成神仙被识破等等。这些幽默元素不仅为剧本增添了趣味性,也使得角色更加立体生动,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三个月+连续两周 只为练成真“美猴王”
据介绍,为完美呈现角色、演绎剧目,学生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与汗水。在日常彩排中,他们从最基础的动作模仿开始,仔细揣摩石猴的灵动、猴儿们的活泼。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步伐都经过反复地雕琢,力求精准地展现角色性格。老师们则在一旁耐心指导,从剧情理解到舞台走位,从动作规范到情感表达,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升表演水平、表演默契度和整体效果。经过连续两周集训彩排,最终他们呈现出了卓越的演出效果,深受评委和观众们的喜爱。
“每一个演员都演出了角色的特色,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台词很有力度,你绝不会混淆任何一个角色。戏份无大小,每一个都是好演员。”广东话剧院实验剧团原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舒力生如是评价本次表演。
中国歌剧舞剧院专职编剧、中国戏曲学院编剧系研究生导师徐瑛赞扬了此次表演:“舞台呈现很专业,特别是在黑白无常在抓捕小猴的过程中,利用全黑服装的造型外加手持面具来展示地府幽魂和小猴内心的恐惧,是很现代、又很专业的戏剧呈现。”
“你们让这场表演有了新的元素和创作,有了当下的人间烟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表示,剧目《猴王寻仙记》有了名著新编的品质,给美猴王这个体裁注入了荔园小学鲜明的痕迹。
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通新岭校区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广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活动。学校“三周三节”大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平台。通新岭校区少年文学院也积极承办、推广各类活动,如“名家进校园”、荔语诗社社团课、多元主题讲座等,更是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浸润在以文育人、以文养人的良好氛围中。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