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正当时!广东青年志愿者扎根乡村助力“百千万工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4-12-05 17:17

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岳青   “莲塘镇是我的家乡,我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响应号召,责无旁贷。我将用知识和技能报答祖国的培养,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21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以下简称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专项实施,同年毕业的梁志鹏、钟泽铃面临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时,毅然选择了志愿服务乡村。如今他们已在乡村扎根,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将自己的青春绘于乡村,在这广阔天地中接续奋斗。

图片

服务期间,钟泽铃协助工作队将四百箱蜜蜂落户在梅径村,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通讯员供图

广东是最早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的省份之一。自2021年以来,广东累计招募选派1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及肇庆市、惠州市龙门县乡村的基层一线,成为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建设力量。

无数广东青年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志愿投身到乡村的广阔天地,扎根基层。今天,正值国际志愿者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青年担当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自豪。”

“我是一名社会学专业学生,我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

谈及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初衷,出现频率最高的回答是“荣幸”“自豪”。在这些青年志愿者看来,能够将个人的专长和知识服务于社会,特别是能够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是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

庄凌治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目前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今年8月,她参加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过去乡村振兴只是我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的重大政策,现在变成自己可以真实触碰到的人生选择。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要把握住。”庄凌治说。

和庄凌治一样,志愿者元志娟今年9月正式前往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门中学初中部开展“一校一社工”专项志愿服务,“我的专业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机会将我的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投身于实践,我觉得很荣幸。”

图片

元志娟在学校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咨询。 通讯员供图

在广东乡村各个角落,青年志愿者们活跃在教育、文化、产业、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2024年,广东招募派遣超5000名大学生志愿者下沉到乡村基层,覆盖全省91个县(市、区,含功能区)、1070个乡镇(街道)、953所乡村中小学。

呵护成长

“用心用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岗位涵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服务岗、乡镇综合服务岗、乡村产业园区服务岗、乡村教育服务岗以及乡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岗。此外,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广东省各地市(县、区)还结合实际进行岗位调整。

基于此,志愿者们在乡村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从乡村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到基层建设,他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现在主要负责初中部2个班级每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我还会去家访、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举办讲座。”元志娟表示,通过这些活动,她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乡镇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对来自外界的关注和帮助非常渴望。”

图片

元志娟在龙门县第三中学举办讲座。 通讯员供图

在龙门中学支教的3个多月里,元志娟已经开展了50余次个体心理咨询,举办了两场关于预防校园霸凌和青春期性侵的心理健康讲座和一场异性交往团体辅导活动。此外,元志娟还参与了龙门县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工作,为提升当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学生们更好地成长。”她发现,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和互动活动,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志愿者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致力于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2021年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服务于团省委省交易控股集团驻揭东区桂岭镇帮扶工作队的周扬程,就协助镇团委打造“两帮两促·筑梦童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周末课堂”“夏冬令营”,开设书法、绘画、器乐、舞蹈、跆拳道、口才等素质课程,累计覆盖学生超1.3万人次。

助力产业

“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青年志愿者们来到乡镇,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市场需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帮助农民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023年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黄培彬,现服务于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人民政府。为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并讲好“百年商埠”的故事,他用脚步丈量了新亨每一寸土地。“我那个时候背着无人机,走遍了全镇14个行政村(居)、31个自然村。”

图片

黄培彬拍摄下坝淮山。 通讯员供图

用相机定格及无人机记录的方式,黄培彬深入挖掘新亨镇各类特色产业,在榕江河畔、水稻试验田、五房茶园、硕联市场、电商园区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依托新亨镇智慧发展数字中心,黄培彬还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录制音视频、完善数据、资源整合等形式,全面升级新亨乡村振兴数字化展示中心,将全镇党建引领、乡贤文化、产地园区、物流规模、村居整洁等数据直观展示。

同样是2023年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罗琪琪,则致力于传播益母草的知识和文化,设计宣传汕头市濠江区玉新街道岗背社区“一村一品”——益母草的动画形象“益点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益母草的故事,展现乡村的魅力与活力。

图片

罗琪琪(右一)在汕头市小公园推广展示益母草产品。 通讯员供图

“国庆的时候,我和深圳南山区驻濠工作队一起参加了小公园举办的‘玉新人才市集’活动,联合工作队推出了‘益点点’周边,还挺受大家喜欢的。”罗琪琪说,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更好地将益母草的益处和文化内涵传播给更多人,同时也能收集到宝贵的市场反馈,为益母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方向。

周扬程笑着说,“我当时报的是驻镇帮扶服务岗,作为帮扶工作队员,我们要为村民把小事、实事办好,将工作落细落小,为他们提供最实际的帮助。”在服务期间,周扬程关注到镇里土地撂荒闲置的情况,提出建议并同镇村干部去挨家挨户做农户思想动员工作,盘活近50亩的撂荒地发展水稻种植。还利用自身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协助金融特派员向当地推介合适的农业保险,为农户和乡镇企业申报财政补贴和金融贷款,累计协调发放涉农贷款948.9万元。

图片

在志愿服务期间,周扬程(左二)经常跟随驻镇帮扶工作队前往村民家中走访、调研,并协助开展各项活动。     通讯员供图

扎根乡村

“让青春之花在田野上绽放”

“莲塘镇是生我的地方,我一直在想自己回到家乡能做些什么,想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些力量,所以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在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乡建设的热情中,梁志鹏作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中的一员,回到了莲塘。2021年11月,梁志鹏前往莲塘镇政府报到,正式开启他3年的志愿生涯。3年期满,梁志鹏选择留在家乡,为莲塘镇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发光发热。

2021年11月,梁志鹏来到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依托团高要区委和莲塘镇搭建的乡村振兴青年助农电商直播间平台,成立莲塘镇青年新媒体助农团队,打造“乡振青年-莲塘”新媒体IP矩阵,走到田间地头进行直播、短视频创作。视频点播量累计超20万+,直播单场流量5000+,有效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带动农民增收。

图片

为了抢抓蔬菜上市时间,梁志鹏每个月都会去帮农户收割蔬菜。 通讯员供图

“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青年加入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在志愿服务期间,梁志鹏累计组织策划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爱心助学支教、书香莲塘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促成莲塘镇与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单位对接合作,成立“百千万工程”大学生突击队,累计组织3支高校团队到莲塘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电商新媒体技能培训班2场次,为莲塘镇荔枝村、下围村等7个行政村绘制墙画共计300平方米。

“参与志愿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乡村的潜力和青年力量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留在家乡,继续挖掘乡村的资源,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的发展。”梁志鹏表示,他将往乡村新媒体方向创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新媒体助农、讲好乡村文化故事等方面持续发力,团结更多青年下乡返乡就业,助力“百千万工程”。

“团省委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这是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帮助青年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还能为乡村培养人才。”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团省委积极推动各地市出台支持服务期满志愿者留在当地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目前已经带动汕头等14个地市、51个县(市、区)出台服务期满志愿者留在当地发展的支持政策。

在广东这片热土上,青年志愿者们的故事是激励人心的。团省委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

为促县域发展,104名志愿者全面参与县级“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工作,实现粤东西北地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全覆盖,围绕县镇产业园区等开展服务;聚焦镇街所需,团省委建立志愿者驻镇包村工作机制,带动438名志愿者参与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聚焦乡村治理,推动436名优秀党团员志愿者纳入村“两委”后备人员名单,积极面向群众开展政策宣传、电商销售等工作。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1万余名广东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更多青年前行的道路,让青春之花在田野上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