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曾经的医疗资源“洼地”,一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全球瞩目。12月6-9日在深圳光明举办的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上,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王崇峰谈及光明区汇聚优质医疗资源的诸多利好:“自中山大学落地光明以来,将中大医科最优质资源平移到深圳,对光明科学城的医疗质量、医疗教育、临床科研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次大会以消化道肿瘤、内镜和双镜联合手术、加速康复外科、精准医学、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为国内外同行打造充分切磋交流的平台,旨在促进胃肠肿瘤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交流,加强国际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合作。
深圳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挂牌
家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孟叔,几个月前突发腹部绞痛,去医院查出肠癌,且已发生肝转移,病情危及生命。经多方寻医,孟叔从大草原“狂飙”到中山大学落地深圳的首家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在这里挂一次号看多位名医,由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肿瘤科主任汪波等专家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为他集结资源,制定整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今,孟叔刚出院回到家乡“要说医疗水平高、服务好,还得是深圳!“
优质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加速显现。中山七院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该院患者一半为光明本地,约四分之一为深圳其他区域,还有四分之一来自全国其他城市。重要的是,这一数据还在刷新。大会现场,深圳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中山七院正式挂牌。
深圳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授牌仪式。
“高水准平台的建设助力临床科研高效地开展。”何裕隆提到,中山七院建院以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建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了深圳市首个国际联合临床研究所。数年内,中山七院在消化医学领域已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研究发表于Nature, The Lancet Oncology, Gut, Gastroenterology等顶级期刊,并牵头制定了《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中国消化外科抑酸药物规范化使用的循证指南》等多部国家指南。何裕隆曾在今年5月该研究中心启动建设时透露,将积极推动深圳市消化系统外科临床研究的发展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争取出更多专利、指南,降低深圳市民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消化系统良恶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短短七个月,承诺成功兑现。会上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双镜联合手术指南《中国胃肠道肿瘤双镜联合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5深圳)》。
胃肠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统计显示,中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均排在前列,每年因消化道肿瘤死亡人数占年肿瘤致死人数的不容忽视。“建议大家在40岁,就可以做第一次胃肠镜检查了。”《指南》第一执笔专家杨东杰教授表示,希望大家尽早关注到自身的消化道健康风险。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他认为,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后的身心状态、生活质量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微创外科成为医学人文的应有之义。他把自己在双镜联合手术领域多年来积累的造诣转化成规范标准的建立和完善,让医学进步的福祉惠及更多患者。据悉,该指南也将于明年第一期《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正式发表。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多学科联合、双镜联合诊疗,已成为患者诊治的更合理模式。中山七院打破专科壁垒的中心化建设,实现了对患者的“一站式,一体化诊疗”;“双镜联合”充分发挥软硬镜各自优势,使胃肠道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入全新阶段。
此次大会上,《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中国医院院长成长学院”联合中山七院创建了消化道肿瘤多镜联合专病中心建设实训基地,让更多医生治病救人有心亦有力。
《Nature》发布成果在深圳加速转化
比起救命,医生更愿意患者不曾经历这场病痛。如何从根本上实现呢?以科研之“智”促医疗之“治”。今年7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肿瘤耐药机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首次证实司替戊醇可阻断DNA损伤修复,进而提高肿瘤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这一研究主创团队正是来自中山七院的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大会上,基于这一研究的司替戊醇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张常华教授告诉记者,从“一家医院”发布研究成果,到此次“多中心”合力开展临床研究,研究成果正在加速迈向临床转化,给“源于临床 服务临床”的科研体系再添新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光明科学城将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今年6月,深圳市光明区启动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作为光明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主基地,中山七院紧扣国家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研究型医院和国际化实验平台优势,以探索消化肿瘤“一站式”服务,成功探索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路径,其经验做法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在光明科学城举办,更是让更多高级医学专家齐聚光明,让中山七院成为光明科学城吸引更多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服务机构。
据悉,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起源于1992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举办的全国胃肠外科会议。首届会议由“中国胃王”王吉甫教授牵头发起,具有悠久的学术历史和国际化的办会品质。2016年,师从王吉甫教授的何裕隆教授接过恩师手中的“交接棒”,带领中山七院传承举办。
“在人们比以往更重视健康问题的今天,如何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大会来推动全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英国癌症研究中心Axel Behrens教授在大会的国际院士论坛上提出,这不仅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更需将健康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葡萄牙米尼奥大学Rui L.Reis教授认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是推动健康管理理念普及与实践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本次大会通过设立专题论坛、圆桌对话、教学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国界的学术对话,不仅能加速胃肠肿瘤领域的医疗知识更新和诊治技术迭代,还能够促进全球健康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中山大学不仅展示了自身在医科等领域的科研实力,还吸引了全球卓越的专家学者关注,增强了中山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平台。”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会议期间,MDT分会场、专病中心建设院长论坛、中欧圆桌讨论“类器官芯片的挑战与未来”等现场讨论热烈。大会召开恰逢深圳光明启动“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将满半年,与会专家还对“探索消化肿瘤‘一站式’服务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山七院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 陈泽淳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