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农家宅院,铺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田园风光……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黄洞村,与1958年当地修建的黄洞水库同名,是惠州当地一个纯水库移民村。
从土地贫瘠、产业单薄到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从“移民”到“宜居”再到“乐居”,黄洞村走过的历程也是广东水库移民群体生活变迁的一个时代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城乡基础设施的满目疮痍,我国大兴水利,建成了各类水库数万座,创造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举,有力地支撑与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水库移民。据统计,广东有80万水库移民,其安置问题曾是一道难题。水库移民区的“蝶变”背后,凝聚着广东人大数十年的努力。
1992年1月,在广东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议案》。此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政策也被延长到了2007年。15年间,水库移民生产、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库移民安置成难题
曾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广东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河网纵横密布。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的水利设施走过了从无到有到高速发展的历程。水利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据相关统计,当时为修建这批水利水电工程,全省面上水利移民共80万人。”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副主任委员林进雄向记者表示。而在这其中,1968年以前的水利老移民70万人(搬迁时人口41万人),分布在68个县(区),移民较多的是湛江、茂名、梅州、江门等市,尤其在湛江地区,影响最为明显。
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副主任委员林进雄。
这些水库工程的建成投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安置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水库移民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不同程度存在困难。林进雄回忆,他曾跟着人大代表实地调研,走进河源当地一水库移民家中,所见之景让人落泪。“家里面除了一张床,一个灶,还有一个竹竿上挂着几件衣服,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据1992年抽样调查统计,全省面上水库移民年人平均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农民的三分之一,全省尚有8万人年人平均收入在250元以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移民区普遍人多地少,土地分散贫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移民区的面貌改变不大。“当时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群众的声音,都非常强烈。”林进雄回忆道。
跨越世纪的接力
15年间三次通过相关决议
水库移民的安置问题牵动着广东人大代表的心。
1992年初,在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各地代表纷纷提出了《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议案》。此后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政策也被延长到了2007年。1992年9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决议,交由省人民政府办理,并规定实施5年。
林进雄还记得,当时省主要领导曾在会上强调要“下最大决心把水库移民问题解决好”。
从1993年至1997年,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地方也配套相应的资金,用于解决面上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
此后,鉴于水库移民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继续实施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议案的决议》,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继续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决议》。
15年间,省财政每年安排用于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专项资金也从3000万元增加至6000万元,直至3.6亿元。而根据决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各个地市也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湛江市1994年开始号召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持贫困地区,把重点放在了水库移民安置区;
博罗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解决水东陂水库移民问题作为实施省人大议案的突破口,筹集资金300万元用于解决水东陂水库移民问题;
五华县为了更好地落实责任制,规定大中型水库的移民问题由县负责解决,小型水库移民问题由所在镇政府负责解决……
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
林进雄忆及往事,仍感历历在目。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惠阳市潼湖镇干三移民村,全村92户377人,有水田450亩,过去由于水利不过关,十种九不收,为用水年年打架!”对此,移民主管部门扶持13万元,该村自筹9万元,兴建灌渠2500米,改造低压线路2000米。
用水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上去了,该村不但不再缺粮,还成了远近有名的“余粮村”,每年可售余粮25万公斤。1996年,该村人均收入2100元,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由“输血”到“造血”
水库移民区迎来巨变
15年间,对于水库移民的扶持政策,也从“输血”逐步转变到“造血”上。据了解,大部分移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靠山靠水耕地少。念好“山水经”,发展种养业,也顺理成章成为繁荣移民区经济的主要途径。
梅州五华益塘水库开发利用库区周边山地种植优质水果,让移民承包经营管理,既增加了水库的综合经营效益,又增加了移民的收入;既改善了水库的生态环境,又改善了水库和移民的关系。1997年,全省移民人均收入达到1700元,90%以上的移民解决了温饱问题,30%的移民达到了或超过了当地乡镇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有部分移民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一些地市,则充分落实资金,对移民危房进行整体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湛江市从1998 年到2008年共建移民新村465个,解决10万多人的住房难问题。在已建成的移民新村中,有86个被评为省、市、县生态文明村或卫生村,16个移民新村被评为“湛江市最美的村庄”。
2009年底,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湛江廉江市石岭镇书房岭村调研时,当地水库移民无不高兴地说:“感谢人大专门为我们水库移民立议案,我们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2009年1月15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经过15年的实施,水库移民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明显成效,决定不再延长议案办理时间并如期结案。这标志着广东水库移民扶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同时,会议要求,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议案结案以后,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针对水库移民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在国家后期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尽快落实以前未到位的议案资金,并继续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水库移民存在的突出问题。
“跨越世纪”的接续发力,让各地的水库移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砖房变成新楼房,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农村生活污水问题治理显成效,扑面而来的是清风,近在眼前的是风景……
如今,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水库移民区注入新动能、焕发新动力,群众有了更多增收致富的渠道,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盼头。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设计:欧阳静 刘妍妍 甘丹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民主历程 广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