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彩田学校(下称“港中深附属彩田学校”),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下属的一所附属学校。该校秉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贯中西、汇通古今、融合文理”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段贯通、资源下沉、课程衔接等方式探索出了“‘大学 + 智库’+ 附属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大中小幼相融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依托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丰厚的教学资源和一批具有强大科研实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师资力量,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邀请了港中大(深圳)的一批教授担任其附属学校的科研导师,帮助附属学校学子培养科学兴趣、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将港中大(深圳)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了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课程,实现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下协同育人、贯通式育人。
开设STEM校本化课程
港中深附属彩田学校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因材施教,通过课程架构、活动开展等举措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特色方面,学校构建了完善的STEM课程体系,涵盖了基础学科到前沿科技的广泛内容。
学校目前已开设了34门包含编程白名单、智能机器人、天文学、STEM人工智能兴趣类以及8门科创校队在内的科技创新类课程。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港中深附属彩田学校鼓励学生们以练带学,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从智能机器人大赛到科技创新大赛,从编程挑战赛到环保创意赛,每一场赛事都是智慧与创意的碰撞。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学校还成立了天文学课程学习小组,让学生每周都有固定学习培养的时间。同时开设了学科素养提升课程:2—9年级开设数学提优课程,7-9年级开设英语素养提升课程,8-9年级开设物理培优课程。
多维度开展科创教育活动
今年5月,该校学生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参观了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学校还邀请了大学教授进校开设“博文大讲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11月,学校更是正式启动了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授、专家担任导师组建团队。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报名、导师选拔,最终组成不同领域的“科技英苗”培养小组,探索青少年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和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
开展校外“每周半天活动课”
港中深附属彩田学校是深圳市“每周半天活动课”的试点校,学校与多家深圳知名科技类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将信息科技学科置于在STEM教育框架下,形成了与多领域知识相互交融的复合型学习模式,学生围绕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或挑战,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探索、设计、制作和反思,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港中深附属彩田学校一直以来,秉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文约礼”校训,坚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竭尽所能、以显其才,和合共育、以成其人”的教育遵循,注重青少年科创知识普及与教育,努力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创造满足其成长需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起挖掘潜质、展现自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多元化舞台。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