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7年、流产6次,12月27日,小娟(化名)终于圆了做妈妈的梦,抱着新生宝宝出院了。
这一次,广医三院陈敦金团队使用了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案:实验室为小娟进行子宫内膜类器官培育,利用培育的内膜来“试药”。最终,小娟成功怀孕。这次新尝试,也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实验室利用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达到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治疗复发性流产,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前六次怀孕均流产 病因或在“土壤”
小娟的病历显示,她的前5次怀孕均在妊娠早期的6-8周出现胚胎停育,但流产后进行病理及胎儿染色体检测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2022年10月,小娟的第6次怀孕,这次她非常小心地住院保胎,使用了许多的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却仍在孕16周时因羊水过少、胎儿发育不良而不得不引产。
2023年5月,小娟辗转来到广医三院就诊,并接受了NGS-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夫妻双方均未携带致病性变异。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小娟夫妻的受精卵这颗‘种子’是没问题的,那么出现问题最有可能是子宫内膜这个‘土壤’,也就是小娟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不利于胚胎成长的因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陈敦金主任解释说。
查明反复流产的原因是治疗的关键,但无法查明的病因却让治疗陷入了难题。
医生创新思路 体外培育内膜来试药
小娟在过往的六次怀孕过程中都接受了许多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如何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治疗、精准找到对症的药物,避免小娟怀孕后再次流产?陈敦金教授转变思路,使用了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案。
实验室为她进行子宫内膜类器官培育,创造了一个体外“备份子宫”
受精卵这颗生命的“种子”抵达子宫后,需要找到一片肥沃的“土壤”才能顺利汲取营养、扎根成长。而这片“土壤”正是子宫内膜,它在胚胎着床和发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种子”能否成功孕育生命的关键所在。
“我们提取了小娟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和转录组学分析,并结合类器官培养这一创新实验室技术开展研究。”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张爽研究员介绍,“团队在体外成功培养出小娟的子宫内膜类器官,对其激素响应和内膜容受态进行了详细检测。与此同时,我们利用这些类器官进行了药物动态筛选,通过观察类器官对不同药物组合的反应,筛选出能够优化子宫内膜‘土壤’环境的最佳方案,使其更加适合胚胎的生长和发育。”
实验室进行类器官培养和药物筛选流程图示。
“最终,我们成功找到了对子宫内膜类器官具有显著效果的药物组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良好的治疗潜力。”张爽研究员补充道,“这项研究不仅为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提升胚胎着床率和改善不孕症治疗方案带来了新的希望。”
结合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研究结果,陈敦金教授组织了产科、妇科、风湿免疫科、产前诊断科、临床营养科、新生儿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讨论,共同为小娟制定了治疗方案,在小娟此次怀孕之前就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药物干预,帮助将她的子宫内膜调整到更加适宜胚胎成长的状态。
“怀孕后流产会对女性会带来很大的身心创伤,而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药物非常多,如何能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我们使用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运用体外类器官做好测试,相当于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备份子宫’,让‘备份子宫’为她做好试药,试了效果好再给她本人用,做到精准治疗,避免再次流产。”陈敦金教授解释说。
终于成功怀孕 多学科护航保胎
2024年5月,小娟惊喜地发现自己再次怀孕。自从确认怀孕后,小娟及其家人更加小心翼翼,全力期待孩子的到来。怀孕期间,小娟也多次往返广州和居住地,积极配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团队为其量身定制的治疗计划。
在小娟的整个怀孕过程中,团队一直在根据她的情况动态调整药物。但由于她情况特殊,胎儿虽然能在小娟宫内成长,仍存在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问题,何时终止妊娠,又成为了一个摆在医护团队面前的难题。
“基于患者的情况,我们最初定下的目标是能够妊娠至28周,分娩后我院省级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会给予全力救治。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胎儿还能在妈妈子宫内继续生长,在严密的监测下,分娩目标时间逐渐向后推移。直到34周,由于小娟孕期存在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经过多学科会诊之后决定为小娟进行剖宫产。”主管医生柯彩萍副主任医师介绍。
孕34周 “小龙女”降生在广州
12月5日,在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护航下,34+2周的小娟通过剖宫产顺利分娩出一位“小龙女”,出生体重1770g。
由于宝宝属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转新生儿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悉心看护,并在宝宝出院前给予了详细地母婴同室看护指导,帮助宝宝出院后的日常护理和照看。
小娟孕期在产科共住院多次,累计住院天数达数十余天,经历了6次MDT多学科会诊,有过多个管床医生,期间经历了许多艰辛,由于曾经多次流产的经历,小娟对于这一胎格外重视,这也导致她心情非常焦虑紧张。
对此,医护团队非常理解并时刻关注着她的心理状况,给予了小娟很多的人文关怀,如具有柔济特色的音乐治疗、医务社工的介入与关怀,通过陪她聊天、散步等方式,帮助小娟缓解焦虑的情绪。而在她住院期间,护理团队更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小娟在出院后还专门给护理团队发来了手写感谢信。
“小娟这个案例,我们采用了科研成果与临床治疗结合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我们创新地将科研的成果转化至临床治疗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临床案例对科研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陈敦金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并不止步于此,这个案例治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创新性地提供了体外‘类器官’培养性治疗药物筛选、临床较为‘精准的药物干预’行之有效的先例,对于临床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直接参与临床治疗的创新思路意义非凡。”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王慧 蔡航涵 张迅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