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股价重挫之后:行业洗牌,热钱正在寻找“后起之秀”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1-15 20:45
图片

股价持续经历“过山车”,优必选今日股价回升,在震荡中迎来片刻喘息。

1月15日收盘,港股优必选(HK09880)股价涨9.24%,收于52港元/股,总市值攀升至224.44亿港元。消息面上,其与富士康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智能制造领域联合推进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并共同建立标准化生产线。

然而,与今日的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必选的股价在此前两周曾经历“至暗时刻”。自2024年12月29日,其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累计跌幅超过45%,市值蒸发百亿港元。同时,作为重要股东的腾讯,也在近期多次减持优必选股份,持股比例从8.05%降至2.08%,套现约10.3亿港元。

引发市场不安的除了大股东减持,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的变动。在优必选上市一周年之际,公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周剑分别与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及夏佐全各自订立终止协议,以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

随着上述协议的终止,周剑、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夏佐全及深圳智能优选各自持有公司投票权少于30%,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东。这也意味着,优必选现阶段面临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情形。

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现状不仅关系自身,也成为行业风向标。高层动荡,又遭大股东数次减持,是否意味着涌向优必选甚至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热钱”正在退潮?人形机器人如今仍面临商业化困境,行业的“热钱”正在涌向哪里?

优必选困局

2024年12月29日,港股休市的这天,优必选迎来了上市一周年的重要节点。戏剧的是,这个原本值得庆祝的日子,却拉开了优必选股价“过山车”的序幕。

随着公司限售股解禁,2024年12月30日开盘后,大量抛盘涌入,优必选股价暴跌超31.6%。此后连续三个交易日,股价再度大幅下挫,四天内累计下跌超45%,从91.3港元/股跌到了46.3港元/股,接近腰斩。至2024年年底,公司总市值仅剩约200亿港元,相较于年内高点1400亿港元,已经蒸发了85%。

解禁日股价大跌背后,或与大股东的大幅减持相关。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腾讯于2025年1月3日和1月7日连续两次减持优必选股份,分别出售928.95万股和975.31万股,累计套现10.34亿港元,持股比例从8.05%降至2.08%。

与此同时,另一位早期投资者民银资本甚至选择“清仓”退场。出售所有持股后,民银资本套现约1.38亿港元。以其六年前的投资成本计算,这次退出最终以亏损告终。

面对持续的股价下跌,优必选紧急发布股东禁售承诺公告,试图稳住市场情绪。2024年12月29日,周剑主动承诺,自即日起12个月内不减持其持有的7040万H股。

然而,这一承诺并未挽救优必选持续下跌的股价。在“解禁”压力的影响下,股价持续走低,2024年12月31日跌幅仍高达12%。

2025年,公司进一步采取稳市举措。1月5日公告称,CTO兼执行董事熊友军、执行董事王琳以及个人股东赵国群承诺,在未来一年内不出售其直接持有的股份。直到1月6日,优必选股价才开始出现回升迹象。

虽然是“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但优必选股价的波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业降温。

复星母基金总经理江玉华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优必选这次被减持更多是因为解禁期的到来,机构股东出于基金存续期或自身资金需求而选择退出。“这两年所有投资机构都是以退为主,能退尽退,不管是国资还是民资。如果赛道热度不再,优必选的股价可能会跌到发行价的1折左右,但目前仍能维持一定水平,反映出行业的吸引力仍在。”

不过,优必选的财务表现也难以让投资者感到乐观。尽管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86.58%,达到4.87亿元,但同期净亏损仍高达5.16亿元。近三年来,优必选的收入虽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15.57亿元增至2023年的29.17亿元,但亏损也在同步扩大,累计亏损额接近50亿元。

持续高昂的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让公司现金流长期处于净流出的状态,截至2024年6月30日,优必选的短期债务和长期借款已超15亿元,而现金储备仅为7.55亿元。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优必选自上市以来频频向资本市场伸手求助。2024年内,公司通过三轮配售融资共募资超11.5亿港元,加上IPO募集的10.4亿港元,累计募资已接近22亿港元。尽管资金不断涌入,但公司的盈利困境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热钱逃离“独角兽”,正在寻找“后起之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频频向资本伸手,但大多数的行业热钱似乎已不再青睐优必选这样的企业。

多位业内人士在与南都湾财社记者交流时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仍是资本关注的焦点但这波“热钱”正在快速涌向初创企业,而非优必选这样已具规模的“独角兽”企业。

江玉华坦言,在一级市场,头部企业估值已很高,许多已经达到独角兽级别(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这种高估值让后续进入的“热钱”面临较大风险,甚至可能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情况。

“相比之下,初创企业的估值相对较低,投资逻辑更符合‘低买高卖’的原则。”他说,“在相同的赛道中,投资人更倾向于货比三家,选择具备成长潜力且成本更低的初创企业作为投资标的。”

此外,行业尚未形成垄断格局,也是“热钱”选择初创企业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有机会在市场中争夺一席之地。”江玉华表示,许多新兴人形机器人企业都是在过去两年内成立,领先企业与后来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在其他行业,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往往以5年或10年为单位计算,但在这个赛道,领先一两年的优势并不足以构成明显壁垒。”

同时,从技术角度,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资逻辑也可以分别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看。

在软件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没有AI的支持,人形机器人就无法执行复杂的指令,赛道的增长契机也无从谈起。”江玉华表示,近年来,大模型的开源和算力成本的下降为新入局者提供了后发优势。“过去需要消耗10倍甚至几十倍算力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的初创企业可以用更便宜的算力资源和优化的算法快速实现。这意味着,早期企业虽然烧了大量资金,但如今初创公司用仅1/10的成本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

在硬件方面,虽然技术积累的门槛稍高,但国内零部件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已经优势显现。江玉华指出:“如今的初创公司可以直接向成熟供应商采购伺服电机、减速器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虽然价格可能略高于头部企业,但产品成熟度和研发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能够显著节约研发成本和周期。”

这些因素使得投资“热钱”更倾向于支持初创企业,因为初创团队可以避免重蹈早期企业的“烧钱”覆辙。“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形成垄断优势。”江玉华说道。他还提到,优必选虽然是行业的领军者之一,但其主要收入来源并非人形机器人,而是教育机器人和物流业务。整个行业尚未出现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占据头部地位的企业,这也意味着赛道中仍有大量机会等待挖掘。

需警惕巨头入局带来“降维打击”

不过,行业越火热,也意味着竞争越激烈。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以及国内的比亚迪、小鹏等汽车企业,正在凭借其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进入赛道。在江玉华看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够迅速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已有的技术积累和场景资源,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江玉华坦言,这种“降维打击”可能会对初创企业和一些中小型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实际上,除了汽车行业巨头,其他行业巨头也跃跃欲试,分食市场蛋糕。在刚刚结束的CES展会上,显示巨头TCL就突然杀进机器人赛道,推出了全球首款分体式AI陪伴机器人TCL AiMe。这款机器人通过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具备情感陪伴、智能控制家电等功能,引发关注。

不过,巨头突入机器人赛道也面临着同样的商业化难题。TCL实业CTO孙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家庭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以家庭场景为例,机器人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已经表现良好,比如控制家电、提供情绪价值等。但对于像晾衣服、做复杂家务这样的任务,目前机器人无法胜任。“初始阶段的机器人更多是‘脑子聪明’,但‘身体笨重’,灵活性不足且成本较高。”他指出,未来随着算法、硬件和成本的优化,这一领域将进一步扩展功能边界,但仍需时日。

优必选的现状也反映出行业面临的挑战。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之一,优必选仍未能在核心产品的商业化上取得突破。同时,教育机器人等传统业务的收入占比持续下滑,盈利模式亟待优化。2024年,公司通过多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超过22亿港元,但高额的研发投入和持续亏损,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2025年资金涌入或将较去年翻倍

行业一片混沌下,在江玉华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混沌状态”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他表示,真正推动行业转折的关键在于成本和数据两大因素的突破。

在成本方面,马斯克提出的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的目标并非空谈,而是从终端用户的角度出发,与人工成本的临界点息息相关。“要让机器人在经济性上具有吸引力,其生产成本必须低于售价的一定比例,通常不会超过销售价格的80%。这意味着,如果售价是2万美元,原材料成本必须低于1.6万美元。”江玉华表示,这一目标尚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才能实现。

在数据方面,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数据不足的挑战,尤其是在具体应用场景的训练上。“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工业、商业以及以家庭和社区为代表的广义社区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大约还需要两年时间。”

在江玉华看来,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数据和成本两个方面取得突破,这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行业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仍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江玉华预测,2025年行业的融资总额有望较2024年翻倍。数据统计,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已有超70亿资金涌入,根据江玉华的预期,预计2025年涌入的资金至少会达到140亿。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实习生 张心怡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严兆鑫412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