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巨匠陈树人特展:诗痕画迹知多少,艺运中兴责敢宽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1-19 21:28
图片

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的“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的名片之一,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值得进一步开展创新性、开拓性研究。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合称“二高一陈”,也被誉为“岭南三杰”,皆是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2024年适逢陈树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作为岭南画派作品重要的收藏研究机构,联合国内8家收藏单位,举办了“千里天然微笑处——纪念陈树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将陈树人各时期代表作汇聚一堂,是近年来一次全面展示陈树人艺术的重磅回顾展。

本次大展共展出展品258件(套),当中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162件(套),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何香凝美术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8家机构借展的96件(套)陈树人书画作品等。

展览结合丰富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展示,包括陈树人绘画、书法、写生册、印章、照片、文献及文房用品等,同时以艺术年表、历史图片、众家评价作为辅助陈列,从更多方面梳理陈树人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特色。当中包括摘录其著述中关于画论、创作心得、艺术主张、人生感悟的重要语句,各家对其艺术的评价,以及收集在各种画集和历史资料中的画作图像,部分还可与实物展品相印证。

另外,展览还在拓展历史知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陈树人作为近代西方画学最早的译介者之一,译著有《美术概论》《新画法》,均是了解与研究20世纪初期西洋画学在中国传播情况的重要文献,本次展出了译作《新画法》部分资料;陈树人在四川、桂林、庐山等地写生而后创作的作品有不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有与何香凝、经亨颐、徐悲鸿、赵少昂、容大块、于右任等人的诗画交游;以及诗集《专爱集》所表达的伉俪情深,《战尘集》所记录的抗战心史等,均是观众了解百年前的艺术、人文、社会、生活、政治方方面面的第一手素材。

艺术革新,以诗入画  

陈树人(1884-1948),原名韶,又名哲,号拈花微笑子、葭外渔子、二山山樵,晚号得安老人。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家,“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1900年他开始跟随居廉学习中国画,1905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1908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主修美术和文学;1916年起历任国民政府秘书长等要职。1931年,其作品《岭南春色》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

图片

陈树人(1884—1948)。

陈树人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作品均是诗画结合,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据策展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黎丽娜透露,本次纪念大展正是抓住了“诗”这一关键字进行策划,把他诗画结合的艺术人生做一个可视化的呈现。“主标题‘千里天然微笑处’,是陈树人用英诗意写的一句诗,来自其在北美游历所作诗《格哥里拿道中》。全诗是‘长江绕过不知程,齐麦抽苗夹道青。千里天然微笑处,清风一路送车行’。这句‘千里天然微笑处’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清新优美。他别号“拈花微笑子”,追求如佛家拈花微笑一样的人生智慧境界。纵观陈树人一生,寻诗论画,歌颂自然之美,经历多少起伏,也能做到‘此心犹有旧时丹’,初心依旧。可以说,‘千里天然微笑处’很好地诠释了陈树人一生的状态与境界。”

南都记者发现,主标题之外,展览各大部分的主题也均从陈树人的诗或是与其有关的诗中而来。如三大篇章:“点染繁英拟化工——树人花鸟”“润色江山一支笔——树人山水”“艺术元凭人格重——树人其人”,以及辅助陈列篇“诗痕画迹知多少——陈树人的诗画世界”,围绕这些主题,展示了陈树人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高节清风的人格魅力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人生。

陈树人主张艺术革新,赞成新国画,强调艺术修养。黎丽娜向南都记者介绍,与“二高”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性不同,陈树人作品体现的主要是色彩能力和抒情性。他崇尚文人画品格,着眼点在于表现主观情感,而非塑造客观形象,更接近于一位文人画家。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对陈树人文人画家的身份也表示认同,为此,他在展览期间还做了一次题为《时代激流中的“文人画”现象:陈树人、丁衍庸和赖少其》的讲座。

“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全面回顾陈树人艺术生平的展览,让我深切意识到文人画在20世纪最奇特的转化经历,或者说,文人画作为匹配现代知识分子——官僚(对应传统儒生——士大夫)心灵结构的一种崭新的艺文表达,也是现代美术史中非常有魅力的部分。”蔡涛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在强调美术革命,口口声声要告别文人画的传统,但从陈树人的画作可以看到,文人画传统的生命力是如此之强韧,不仅诗书画的结构有新鲜的表达,也在积极对接东洋、西洋美术史视野,有了对应新世纪的心性表达,非常感人。”在蔡涛教授看来,《红棉》《桃花带雨浓》《柳丝翠鸟》等都是陈树人文人画的代表作。  

清劲之笔,清峭之气  

展览第一篇章“点染繁英拟化工”,展出陈树人不同时期的花鸟、走兽作品。陈树人花鸟画早期传承居廉衣钵,用笔用色细致,有居派气息。到日本后,受东、西洋艺术影响,侧重画面渲染。中晚期则运笔淳朴,线条均匀流畅,色彩富于透明感,笔墨简练中又注重色彩及节奏感的表达,作品兼具“清劲”之笔和“清峭”之气。其花鸟画春光骀荡,潇洒脱俗,点染之间,尽得天工。策展人黎丽娜介绍,陈树人极具代表性的花鸟画《秋江冷艳》《落霞孤鹜》《白门杨柳》《红棉》《桃花带雨浓》等这次都获展出。

《秋江冷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描绘的是江边盛开的鲜艳花卉,以诗入画,但画家又很注重以背景渲染来烘托整体的氛围,既表现出秋江的冷寂之气,又突出了江花的冷艳之感,意境含蓄,极具清微淡远之志。“陈树人这件作品在背景渲染上有受日本画影响的痕迹。但用粉技巧高超,这跟他早期在居门所受训练直接相关。”黎丽娜介绍。

图片

陈树人《秋江冷艳》,192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创作于1926年的《落霞孤鹜》(中国美术馆藏)属于陈树人受日本绘画影响较深的作品,寄托了他内心的隐逸情思。“他笔下类似风格的作品不止这一件,都是渲染背景,然后画一只孤鸟,譬如《暝色图》等。1925年,孙中山去世,陈树人痛失人生导师与艺术知音,哀伤不已。不久,廖仲恺也惨遭暗杀,这让他遭遇双重打击。政局动荡,这些画作都是他触景生情之作。”据黎丽娜透露,陈树人为了观察晚霞景色之变化,曾多次放舟江上,流连于自然美景之中,回家后即在画上进行描绘。“画面所见到的晚霞是用了多种颜色去叠加渲染的,色彩美妙之余还富于变化,可以想象他当时对于此情此景的反复观察与记忆,他其实前后渲染了10多次才烘托出现在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气氛,可谓苦心孤诣,始成此画。”

图片

陈树人《落霞孤鹜》,1926年,中国美术馆藏。

不过让陈树人声名鹊起的还是他的红棉——其作品《岭南春色》于1931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陈树人画红棉,不仅着重写生,还从赋色、构图、取材和渲染等方面去表现他在绘画上改革创新的思想。譬如在用传统的朱砂外,他还不拘一格地大量运用英国水彩颜料中的猩红以及深洋红等拌合在一起赋色,由此来渲染出红棉如火的个性色彩。陈树人画大尺幅的红棉时,还会用大排笔先在画面上渲染出云霞,从画的顶端一直向下部浅淡下来。染色干了之后,再画红棉。他曾经解释说这么做是为了染出天气,有了天气,红棉的无比灿烂和照人的光华也就烘托出来了,像这次展出的《红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图片

陈树人《岭南春色》,1929年,中国美术馆藏。

“他写红棉,能尽量地发挥他的朱,能反映出中国的民族性的伟大和岭海的雄风。”这是高剑父对陈树人的红棉的赞誉之辞,但让南都记者印象更为深刻的却是他对陈氏写竹和柳条的评价:“他写竹和柳条,都是一笔五六尺长,大刀阔斧一扫便了,却觉得生气拂拂,从指溢出来的。这是有把握、有决断的、斩钉截铁底技法,而又带着天真平淡,不食人间烟火,幽清秀骨,思在天外的独到。”果不其然,陈树人笔下的柳,很多都是一笔而过,一气呵成的长长的柳枝从画的顶部一笔拖到底部,形成完美的空间,画面大幅的留白,简洁而不简单,空灵而不空洞,很有视觉冲击力。《白门杨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是陈树人1938年的创作,这一年是抗战进入第二年,陈树人面对江山破碎,感慨良多,画上的喜鹊似在呐喊。黎丽娜表示,陈树人也自诩杨柳、竹子、芦苇是自己的代表作,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在五六尺的宣纸上,一笔写下来不停顿不重复是最见功力的。

图片

陈树人《白山杨柳》,1938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除了线条之外,陈树人的用粉技艺也堪称无与伦比,《桃花带雨浓》(中国美术馆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桃花带雨、轻薄朦胧的媚态神韵,展现了缠绵旖旎的江南美景。“在我看来,炉火纯青的用粉技巧外,还要加上他在感受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诗意的心智,才能让这件作品在整体的艺术质量上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黎丽娜说。  

抄景纪游,润色江山  

展览的第二部分名为“润色江山一支笔”,语出陈树人与何香凝、经亨颐、于右任合作的《岁寒三友》的题画诗。该部分展出了陈树人的山水作品及山水写生稿。陈树人热爱自然,注重“师造化”,讲求抒情意境。其山水画的重要特点是源于实景写生,润染大好河山,凸显自然之美。他在“半为游山半写生”的经历中,曾游桂林、跨三峡、登峨眉、出剑门,自言“我得江山助太多”。他经常在写生稿上以线条将景物速写出来,并简单标明其形态和颜色,画作题字中常见“抄景”一词,可见其作品源于实景。画法引进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则,将山岳结构抽绎为简括几何形态,色彩接近平涂,类似于西洋画中的硬笔淡彩速写,甚至消弭了墨色浓淡变化。抗战后入蜀,画风沉雄苍茫,仍不失诗意盎然。

据黎丽娜介绍,展出的陈树人山水画代表作包括《载鹤图》《鼎湖飞瀑》《匡庐诗意》等。《载鹤图》(广东省博物馆藏)画于1925年,画中一人一鹤共乘一舟,徜徉于山水之间,用的是北宋高士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此画布局精妙,意境高远,表现了文人的志趣高雅,超然物外的心境,实际上是在表现陈树人当时的洒脱和坦荡。”

鼎湖飞瀑的主题曾多次出现在陈树人的山水作品中。展厅里悬挂的这幅《鼎湖飞瀑》(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作于1931年,画上题诗曰“泉音树态依然好,不觉重来已廿年。季世何方能避去,清游到此即神仙。横流一舸江容壮,古刹丛峰月色妍。傥藉山林存气节,便盟息壤及当前。”黎丽娜表示,这幅画的构图非常奇特,只截取了瀑布中最为壮阔的一角,便能刻画出飞瀑直下的壮丽景观。

图片

陈树人《鼎湖飞瀑》,1931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匡庐诗意》则创作于1929年。陈树人对庐山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曾先后5次游历庐山。这件作品描绘了庐山黄龙潭的美景。“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陈树人‘清劲’之笔和‘清峭’之气的创作风格特征。”黎丽娜还指着画中的两个点景小人表示,这是陈树人与夫人居若文在高山瀑布之下闲坐小憩,两人谈笑风生,共赏美景,美好而和谐。

南都记者也发现,在陈树人众多山水作品之中,经常会出现一位身穿蓝色长袍戴帽子的男子及同行女伴作为点景小人物,这显然是陈树人将自己和夫人居若文的形象绘入画中,进而使自己成为“在场者”——画家与诗人。  

崇尚淑气,落墨有法 

第三部分“艺术元凭人格重”,展出人物画、合作画、书法、诗集、画集、印章、历史照片、文房用品等。陈树人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信奉“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人格须高于艺术技巧本身。其人品格高尚,向来讲究家风,专情专爱,家庭和睦,广受各界好评。其人物画以现代人入画,形式创新,讴歌劳动者的品质。其诗更是表达了同情劳苦大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他真正做到人、画、诗合一,处处体现“金坚玉洁见精神”“清风亮节自千春”的道德情操。本部分集中呈现陈树人人格修养方方面面的展品,例如表现其美学思想的书法,颂扬劳动民众的人物画,体现其人格和文学修养的诗集和文房用品,还有表现其交游圈的历史照片,以及与何香凝、经亨颐等人在诗画交游过程中共同完成的珍贵合作画等。

策展人黎丽娜介绍,本次展览集结了一批陈树人与友人的合作画及其书法作品,当中有不少作品是首次展出。“如此大量地将其合作画与书法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尚属首次,而这些展品能够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陈树人的人生与艺术,譬如他跟高剑父、高奇峰、何香凝、经亨颐、于右任、徐悲鸿等人的交往故事,还有他为人处世之道。”

陈树人的书法可谓独具面目。“他的书法崇尚淑气,下笔线条有意避开莽夫习气,讲求儒雅脱俗之风。他经常故意削减笔画,以求得方圆意趣与简约之美。”黎丽娜表示,所谓书如其人,陈树人的书法写得如同他那般高大清瘦,尤重整篇的韵律,每字用笔含蓄内敛。“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行书《艺运中兴诗》提到‘艺运中兴责敢宽,卌年驰骋上文坛。谁知此老心雄甚,今日犹能一据鞍。’这是陈树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正好也符合我们对他一生的总结。” 

图片

陈树人行书《艺运中兴诗》,1943年,广东省博物馆藏。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

编辑:刘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